基金、保险、QFII:下跌中的机构角逐

发表日期: 2008-08-12 09:29:23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 马坚
  在本轮下跌过程中,以基金、保险、QFII为代表的实力机构都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谁又是行情的先知先觉者呢?

  借助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的TOPVIEW行情,在对不满足上榜条件的席位进行过滤后,以买卖比这一指标衡量,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机构的实力对比。

  下跌起始阶段:T字席位带头抛售

  在经过短暂回升之后,自1月14日起至2月29日,指数开始了2008年第一阶段的下跌,在这一时间段内,以保险席位为主的T字头席位成为了做空的主力,QFII席位紧随其后,大幅抛售,而这一阶段,基金几无整体减仓。

  统计显示,在总共30个交易日内,沪指跌幅为21%,T字席位总共买入约123亿元,卖出305亿元,买卖比为1∶2.48;全部QFII席位买入111亿元,卖出227亿元,买卖比约为1∶2;全部基金席位(G字头席位)买入3701亿元,卖出3761亿元,买卖基本持平。

  由此可见,在下跌的起始阶段,保险机构以及QFII占据了主动,这与他们此前的减仓策略是一致的;而不少基金经理都认为4000点为股指底部的看法,可见国内基金确实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误判。

  下跌中段:基金抛售与QFII加仓

  这一阶段是从3月3日至4月23日,即降低印花税消息公布前。这一阶段股指重挫25%,期间的典型特征是基金大举抛售,与此同时QFII出现了明显的加仓,而T字席位继续净卖出。

  统计显示,上榜的基金席位总共买入2777亿元,卖出3717亿元,买卖比为1∶1.34;与此同时,QFII席位共买入328亿元,卖出236亿元,合计净买入92亿元,主要的净买入发生在4月初;T字席位净卖出约122.7亿元,但4月份开始,这部分席位也出现了净买入。

  这一阶段的统计表明,基金是下跌中段的主要杀跌力量,而在印花税行情开始前,QFII以持续净买入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基金的对手盘。

  印花税行情:险资卷土重来

  这段行情的起始点为降低印花税消息公布的4月24日,止于6月6日,形成了数万亿的成交孤岛。T字席位买入108亿元,卖出217亿元,买卖比为1∶2,且卖出的绝对数量明显大于基金的63亿元,成为做空的主要动能。

  在4月24日至5月5日的上涨过程中,基金共净卖出115亿元,也就是说仍有50多亿元基金是买在了岛型反转地顶部,结合当时的媒体报道,这一做法鲜明的反映了部分基金的后知后觉。

  这一阶段,QFII的总成交额基本和T字席位相同,但买卖总体持平,净买入只有6亿多元,与险资鲜明的风格大相径庭。

  盘整行情:T字席位仍是抛售主力

  与一般投资者的认识不同,在6月10日开始一周内,尽管指数暴跌460点,但机构整体并没有大幅抛售,反倒是基金净买入40亿元,尤其是6月10日大跌当天,基金大举净买入30亿元,成为QFII乃至整个市场的主要对手。

  自6月16日至上周末,股指呈现了震荡整理的态势,且振幅逐渐收窄,这一期间,以保险机构为代表的T字头席位仍然大举卖出,总净卖出额为130亿元,基金紧随其后,净卖出84.5亿元,而QFII整体加仓27.6亿元,中外资在这一时期表现了截然相反的态度。

  由上述各阶段的统计情况来看,T字头席位(主要是保险席位)始终呈现净卖出状态。尽管同基金相比,其资金量与成交额均不是一个级别之上,但鲜明的抛出风格却始终未变;而基金由于家数众多,彼此意见很难统一,整体表现较行情略有滞后;而一度广受媒体关注的QFII整体呈现前期抛售、后期买入的风格,显得比较特立独行。对于偏重短线的普通投资者而言,在了解各类机构的操作模式之后,可跟随自己青睐的机构进行操作,毕竟其背后的投研实力都不可小觑。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