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大面积跌破面值 一元或成反弹阻力
发表日期: 2008-07-21 08:28:28 来源: 证券市场周刊 作者: 马坚
一年以前,1元基金还是市场的宠儿,不论是新基金认购,还是老基金大比例分红、拆分,抑或是封转开,都会受到投资者的竞相追捧,彼时,百亿募集规模随处可见。而如今“1元”已成为基民心中不能抹去的痛,大面积跌破面值的基金们面临着“1元线”巨大的压力。
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截至6月底,全部145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中,只有55只基金在1元以上,其他都已跌破面值。其中,有8只基金净值在0.6元以下,而表现最差的一只只有0.46元,创造了开放式基金有史以来的纪录。
“净值归一”之祸
尽管百余只基金跌破面值,但据笔者统计,截至6月底只有47只基金的累计净值低于1元,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去年三季度之后成立的,也包括今年早些时候成立的新基金。也就是说只有这些基金的持有人从认购之初就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笔者此前曾撰文提及“超过2200万的基民是在牛市的后半段进场的”,这其中大部分基金投资者申购了“净值归一”的老基金。这些1元基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通过大比例分红,在除息后净值接近1元;二是高净值基金进行拆分,通过精确调整拆分比例使得基金净值刻意接近1元;三是封转开基金,在转开之前通过分红,变身1元开放式基金。
曾有某基金经理向笔者戏言,应该给发明“净值归一”一说的媒体颁奖。该基金通过大比例分红变成1元基金后规模猛增数倍。
今年以来,股市的羸弱使得基金缺少了“归一”的底气,市场中再也鲜见如大比例分红等宣传语,因为1元面值不用分红就已经跌破。
以史为鉴知兴替
上一次基金集体遭遇滑铁卢可追溯到2005年年中,也就是“千点论”预言实现的时刻。至2005年6月6日收盘,当时的109只开放式基金中有95只跌破面值,其中有12只在0.8元之下,指数型基金受伤最深,占据了0.70元基金中的5席。
但在这之后,市场步入了上升通道,并以几乎不回头的姿态一路上涨到了6000点,而指数型基金成为牛市的领跑者,笔者持有的一只指数型基金就与市场同步上涨了几乎6倍,成为笔者手中涨幅最大的一只基金。
基金业一直遵循一条规律,即“好卖不好做,好做不好卖”,形容大多数基民在行情顶端入市,在行情底部驻足观望;对于基金而言,市场处于顶部时,规模增大但业绩难以做好,相反,市场处于底部时,正是择优建仓、做好业绩的时刻,但销售业绩往往差强人意。
目前,偏股型基金普遍销售业绩低迷,一些知名基金公司的新产品认购额都在10亿元之下,似乎又陷入了上述规律的“怪圈”。由此判断后续行情或许没有复杂的分析,但却便于理解。
辨证看待1元线
说1元线位置的压力其实主要是心理层面,象征意义更大于实际意义。因为基金投资的是一揽子股票,基金净值也是根据这些股票的每日收盘价加权算出的。2005年,破面值基金纷纷突破1元也并未见阻力。
同样,基金净值跌破1元并不能否认这只基金的投资价值,反而一些高净值基金尽管价格不低,但跌幅不浅。所以是否跌破1元并不能成为投资者买入或者卖出基金的理由,基金公司的投研能力以及基金的投资理念和选股能力仍应是操作时所考虑的重点。
对于激进些的投资者而言,或可参照笔者曾提及的一种思考方式,即跌幅较深的基金往往仓位较重,在股指上涨的过程中反而可以获益更大。对于基金目前持仓比例的判断,在半年报未出来之前,有一种简单可行的方法,即6月10日当天,跌幅大的基金即仓位较重,这其中的极端情况就是被动持仓的指数型基金。
对于稳健型的投资者而言,在目前市况下选择基金定投仍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1元净值之下的基金中也不乏好的投资标的,尤其从长期投资的眼光来看。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