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募军团大点兵:李振宁和他的睿信投资

发表日期: 2007-11-26 16:48:45  来源: 股市动态分析  作者: 赵迪
  上海睿信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 李振宁

  现在华尔街市值是15万亿美元。如果我们十年后市值到了80万亿人民币,届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涨一倍,市值超过15万亿美元,到那个时候我们对全球的影响可以与今天的华尔街相比。

  ——李振宁

  在新人迭出的私募基金界,李振宁算是老江湖了。早在1985年,研究生毕业后的李振宁进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工作。期间,他专注于企业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是中国最早了解国际股市并参与股票交易的学者之一。2001年后,李振宁致力于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并作为证监会解决该问题的三人小组成员之一起草了方案的第一稿。与其说他是一个投资家,倒不如说是一个实践型的经济学者。

  金榜题名 从钢铁工人到经济学硕士

  1953年,李振宁出生在南京。由于父亲工作调动,童年的他随家人辗转南北,小学毕业后,又迁至天津。正值那个特殊的年代,李振宁还没来得及接受中学教育,便不得不放下书本,走进了炼铁厂的大门。当时,他被分到河北太行山一带的涉县,为天津市建设三线铁厂。铁厂建好后,他成为烧结分厂的一名钢铁工人。

  也许正是铁厂的艰苦生活磨练了李振宁的意志,为他日后坦然面对投资世界的风浪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78年,李振宁参加了高考,被中国人民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录取。1981年,本科毕业后的李振宁继续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研究生,专业则是西方经济学。

  研究生时期,李振宁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翻译了匈牙利著名经济学家科尔内所著的《短缺经济学》,敏锐的直觉告诉他这本书将会给中国的经济学界带来耳目一新的东西。自从1987年这本书面世之后,多次再版,在经济学界引起很大反响。随后,他通读科尔内的7本著作和大部分文章,成为国内率先研究科尔内经济思想的人。也正是这些成绩,使得李振宁在中国经济学界占据了一席之地。

  离开校园后的李振宁,最终选择了国家体改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睿智果敢 干干净净赚来第一桶金

  在国家体改委工作期间,为了研究香港证券市场和股份制,1987年,李振宁被派到香港东南经济信息中心做一年客座研究员。正是这一年,改变了李振宁的一生。

  1987年10月25日李振宁抵达香港,而10月23日即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一,香港股市一周跌了一半,从3900跌到1800点。

  李振宁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回顾,那时他的妹妹在美国通用总部的研究所,给他寄了5000美元。李振宁用这5000美元生平第一次买股票。当时香港的股票是有纸化的,就一张纸,而且要半个月才能过户。

  这一次的投资,让李振宁在短短半年的时间里成功盈利60%。

  第一次投资就取得了成功让李振宁充满信心,加深了他对股票市场的理解,他说,香港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的社会,但是又很稳定。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社会贫富之间可以流动转化,他们是极其富有的少数和满怀希望的多数共存。虽然最终结果不平等,但是人们所追求的机会平等得到满足。

  1992年,李振宁感受到了国内股市的萌动。是年3月,深证综指跌到100点,李振宁大胆介入,以3.75元的价格买了五万股宝安权证,后来宝安权证最高涨到了每股23元,初始的20万变成了500万。

  就这样,李振宁轻轻松松、干干净净地在股市赚到了第一桶金。

  2000年12月,李振宁成立了上海睿信投资管理公司。“睿信”取自《说文》,“睿,深明也;通也。”“信,诚也。”看得出,李振宁希望能够做到英明而富有远见,诚实而恪守承诺,以此构筑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

  临危受命 跻身股权分置改革智囊团

  长期以来,股权分置问题成为股票市场发展一道绕不过去的坎。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股市开始暴跌。李振宁心急如焚。2001年10月,他和李青原联名上书给当时的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建议股票市场的改革应该借鉴其他改革的经验,通过试点,以点带面。

  “十六大”后,周小川调任央行行长。李青原建议新任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多听取市场人士的声音,并极力举荐李振宁。

  2003年1月,李振宁以上海睿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的身份与尚福林进行了初次会面。当年,证监会规划委成立全流通改制研究小组,三名成员分别是李青原、波涛和李振宁。至此,李振宁成为股改智囊团成员之一。

  设计方案时,李振宁建议证监会只是规则制定者和市场监管者,无权规定非流通股东向流通股东补偿多少,并强调一定要形成一种机制,让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直接交流,找到利益平衡点。

  2005年春节前,证监会已确定在当年“两会”后推出股权分置改革,并作了充分准备。4月29日,证监会宣布启动股改。此后,确定三一重工等4家公司作为首批试点。当时证监会对推出股改后股市可能下跌有一定思想准备,尽管在李振宁看来投资者不应把首批试点推出股市即下跌的责任归在股改试点上。李振宁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证监会曾作了最坏打算,如果市场不接受股改试点,就会提出包括平准基金、融资融券、T+0交易、取消涨跌停板、增加社保基金和保险公司的入市规模等措施。

  第一批试点结束后,李振宁指出,如果继续保持4家试点、4家试点稳步推出的改革节奏,投资者会觉得十年也做不完。因此,他建议“快刀斩乱麻”最多两、三年的时间做完。

  事后证明,第二批股改试点达到40多家上市公司,的确是决胜之举……

  业绩不佳 学者型投资人能否经受考验

  经济学出身的李振宁崇尚价值投资。他提出,应当用产业资本的眼光来观察那些拥有资源而被低估并具有潜在价值的公司,同时掌握市场的脉络,在市场可能纠偏时介入,并推动这种共识的形成,就可以获得超常规的收益。

  李振宁的投资思路符合经济学规律,也让他在漫长的熊市中生存下来。不过,比起李振宁在证券市场制度变革和制度创新中做出的贡献,近年来他在投资领域的成绩逊色不少。

  今年2月起,李振宁领衔的上海睿信投资管理公司与深圳国投一口气合作发行了4只信托型私募基金产品。然而,除了2月发行的睿信1期实现了57.73%的净值增长之外,6、7月份发行的三支产品都还在面值附近徘徊,其中睿信3期更是跌至净值之下(表1)。这样的成绩不仅远远落后于同期大盘和公募基金的表现,就是和其他的信托型私募基金相比,也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

  表1:上海睿信旗下基金净值表现(截至2007.10.25)

  产品名称 成立日期 最新净值 近六月增长率 累计增长率

  睿信 2007.02.08 157.73 1.68% 57.73%

  睿信2期 2007.06.15 100.01 - 0.01%

  睿信3期 2007.06.15 98.94 - -1.06%

  睿信4期 2007.07.03 105.54 - 5.54%

  数据来源:深国投

  对于媒体的质疑,李振宁也试图给出一些解释。李振宁说,“5.30”之前私募基金也是跑赢大盘,政府的一记重锤把私募基金打得很惨,因为私募基金买小盘股多一些,被这么一打,一下就跌的比较多,变成“二八现象”,所以他们比较被动。策略上也有一些人偏于保守,认为私募就是要追求绝对收益,注意控制风险。总之,李振宁认为不能简单地去比较公募基金和信托型私募基金的业绩,得出私募基金不如公募基金的结论。

  尽管如此,低迷的业绩还是让李振宁感受到了方方面面的压力。连续十多载拼搏于股海,这位年过半百的学者型投资人开始有些跟不上市场的节奏了。但这并没有影响李振宁在私募江湖中的地位,晚辈们对他都是格外的尊重。在一些重要的会议和公开场合,李振宁屡次仗义执言,在为私募基金“松绑”而奔走呼号。

  或许重新回归学术界,对于李振宁来说,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链接:李振宁观点摘录

  ★中国政策之光普照,但是私募基金的发展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憾,制度还没有真正给私募基金正名。

  ★中国可以用30亿美金支持美国的黑石,但是在中国却没有自己合法的私募基金,这是极为不正常的。

  ★监管的同质化使得私募基金的生存空间狭小。

  ★政府应大力扶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国内市场不能让新桥、凯雷垄断。

  ★私募基金自身应规范运作,寻求合理合法的生存空间。

  ★经济学家就是要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首先要自己致富,才能教别人赚钱。但是人不要为了赚钱而赚钱,更重要的是做事,只要事情做得好,就会有钱。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