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基民

发表日期: 2008-08-09 09:45:15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王栋琳
  收盘后电话铃准时响起,不用看号码,一准又是姑妈打来哭诉她的基金了。

  “今天怎么又跌了?不是要有奥运行情吗,奥运都要开了怎么还没动静啊?也不知我那几只基金啥时才能回本。去年别买那几只基金就好了……”,姑妈像“祥林嫂”似的唠唠叨叨抱怨着。

  别看姑妈现在“谈基色变”,去年这个时候,姑妈可不是现在这样。用姑父的话说,那时姑妈就连说梦话也是绕着基金转。

  07年春节后,姑妈参加老同学聚会,有人说起买基金赚了钱,让姑妈羡慕不已。连基金和股票是啥都搞不清的她,赶忙到银行排了半天队,买了两只基金。半年下来,“凤凰下了金蛋”,账面上增加了几万块钱,姑妈高兴地逢人便夸。

  股市涨得飞快,转眼过了5000点,姑妈“干劲冲天”,要把家里准备给儿子出国的三十万拿出来买基金。姑父反对说:“哪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就是有,也不能人人都捡着”。

  我也劝她,“基金是用来理财,不是用来发财的。”谁知姑妈回答:“我们老百姓不靠基金发财靠什么?我同学的儿子买基金赚了一百万呢!还有某某也赚了一辆小轿车……”姑妈津津乐道地细数她听说的“财富故事”。

  当时恰好有不少新基金发售,还有的基金拆分。我和姑妈到银行一看,挤得水泄不通全是买新基金的,里面有不少老头儿老太太,还有请假出来的上班族。有的人追着销售人员大声问:“还有没有新基金发售?”一时间,基金仿佛“非新不能买也”。

  姑妈天天去银行排队,银行里的基金销售人员不停地向她推荐新基金,还有一些激进的基金,说,“这个月这几只涨得最快。”姑妈完全相信销售人员的话,“照单全收”。她兴高采烈地说,“这个基金多合算,才不到1块钱”,又说,“你给我推荐的那几只基金都太贵了,4、5块钱。银行里卖基金的也劝我换掉。”

  去年7、8月份,QDII产品推出了,销售异常火爆,有的网点几分钟就销售告罄。姑妈听人说收益率可达90%,急得到处托关系。姑妈问我说:“你在银行有没有熟人,帮我买几万块钱的‘球地’。”

  在去年最炎热的日子,姑妈整天泡在银行里。由于她经常去,早已成了熟人的销售人员,特地给她留了两只QDII,约6万块钱,姑妈这才心满意足。

  股市的风云变幻超过了任何一个“股神”、“投资大师”的预测,更加超过了对投资毫无了解的姑妈的想象。不久,股市开始暴跌。姑妈坚守着自己辛辛苦苦、精心挑选的新基金和QDII,仍在固执地做着“发财梦”。

  然而牛市越来越远。08年,股市一泻千里,成千上万的,准确说是成千万的像姑妈这样的“基民”坠入一场噩梦之中。凤凰变成了草鸡。姑妈的新基金几乎打了对折;几只激进操作的基金在百多只基金中排名垫底;两只QDII产品从1块跌到6、7毛。姑妈心疼地看着几十万辛苦攒下的钱慢慢“蒸发”。

  姑妈打电话来疑惑地问:“我就不明白了,那么多钱我明明就投到银行去了,都是实打实的钱,怎么会‘蒸发’了呢?到底‘蒸发’哪儿去了,是谁得着了?银行怎么就不还我钱了?”

  后来姑妈又问我:“我听人说这些钱是被基金公司暗地里扣去了,你说是不是真的?这些基金公司真可恶!国家怎么不管?”

  姑妈花了好长时间才稍微弄明白基金和股市的关系,于是天天下午看电视,看收盘是涨还是跌。每次一涨,姑妈就充满信心,想象着基金重新好起来。可惜总是跌的时候多,姑妈就变得异常烦躁、发脾气、懊恼、打电话和她的“基友”们抱怨。从股市跌下3000点后,姑妈失去信心,几次暴跌之后都来电话让我帮她把基金都卖掉。我只好每次劝她“挺住”,现在不是离场的好时机。姑父说,他每次看收盘比姑妈都紧张,生怕家里又来一场“大战”。

  经过了这次熊市,姑妈总算明白什么是投资,什么是风险了,对于资本市场的知识也稍微了解了一些。怪不得都说“熊市是最好的投资者教育”。

  不久前我又陪姑妈去银行排队,这次是买国债。依然是挤得水泄不通的银行大厅,依然是似曾相识的老人们期待的面孔。

  中国拥有世界上潜力最大的个人投资者群体,全民炒股、全民买基,这些现象都不是偶然的。在通货膨胀和贫富悬殊的年代,亿万中国老百姓急需寻找到让自己的资产保值的办法,同时他们也需要正确的投资引导,更需要一个稳定健康的市场,谁能帮助他们?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