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内控”也应与国际接轨

发表日期: 2008-08-05 14:28:20  来源: 信息时报  作者: 苏广华
  近期,只要看一看各大财经网站的“基金吧”,就不难发现,网民评击最多的是基金的“旱涝保收”——无论市场怎样下跌,基金净值如何巨幅亏损,基金的申购费、赎回费和托管费依然照收不误。而且,这种收费水平依然停留在上证指数6000点时的高水平上,即使目前上证指数已经跌去了一半有余。基金公司的回应是,这是当初基民购买基金时就已经默认了的,有白纸黑字为证,中途不能更改,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做法。对此,对有关法规有较深研究的分析人士也表示,这是符合相关规定的,是国际惯例。

  由此看来,基民只要不及时止损、清仓离场,损失当要自己承担无疑了,这怪不得人家。笔者在此也只能对广大基民们表示同情,别无他法,毕竟基金公司的这一做法没有违背法理呵。

  但是,令笔者不解、也令许多基民相当不满的是,国内的不少大型机构,尤其是垄断性机构或行业,当然包括基金行业,对于普通客户、普通民众的质疑,动不动就拿“国际惯例”来当挡箭牌,却不愿意对自己的业务、对待客户的态度、对于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等等进行自身的完善,一味将造成客户损失(或麻烦)的责任推给别人。在这一方面,它们为什么不用“国际惯例”来要求自己呢?

  不说别的,单说基金行业吧,除了签订期内向基民的收费会保持一贯性外,基金业的“国际惯例”还有些啥呢?前不久,笔者参加由广州和勤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组织的“香港金融考察团”,到香港联合交易所、亚达盟环球期货、德意志银行、凯基基金公司和香港新鸿基基金公司等大型金融机构参观学习,听取了有关专家的介绍,对于基金公司内部风险控制的做法,印象十分深刻。凯基及新鸿基均不约而同地表示,公司内部管理非常严格,除建立一套严密的监管制度外,还特设了一个稽查部,有专人对员工言行进行监管。例如,对于内地投资者非常反感的基金“老鼠仓”问题,为防止其发生,公司要求相关员工尤其是核心人员及其亲属,若投资证券的,只能开设一个证券账户,并且要到公司指定的券商开户;员工及其亲属必须定期向公司申报其证券资产情况,包括买入了某种证券、已持有多长时间或准备持有时间,该证券是否属于公司研究部门建议买入的或准备向客户推荐的品种等;稽查部会对员工与公司外人员(包括客户)的所有电话内容进行监听,防止泄密或建立“老鼠仓”;当公司建议客户购买的证券品种出现风险迹象时,会有专门经纪人向客户通报情况等等。

  反观内地的基金公司,又有几家能做到这样呢?与国际接轨应该是多方面的,而不仅仅是收费一种。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