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才是最可靠的保障

发表日期: 2008-06-30 17:33:37  来源: 理财周刊  作者: 冯庆汇
  众所周之,私募基金的游戏规则和公募基金大相径庭。主要区别在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盈利模式,公募基金的收入来自于管理费提成,所以对公募基金来说,扩大管理规模是第一要务。而私募基金尽管也提管理费,但更“刺激”的收入来自于业绩提成,通常是收益部分的20%,所以对私募基金来说,为投资者获取尽可能多的绝对收益,才是关键。也正因为此,公募基金的投资风格是求“稳”,而私募基金则有承担更多风险的冲动,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的收益。

  另一点区别在于机制的灵活度。公募基金通常是循规蹈矩的“好孩子”,被仓位,投资品种,投资比例各类规则管的死死的。而私募基金则是另一番具有无穷想象力的天地,仓位可以从0到100%,投资品种和个数不限,没有太多的教条。所以在国际市场上,对冲基金们就像一条资金的游龙,横冲直撞兴风作浪。当然另一方面,这些金融“大鳄”也是市场活力和金融发展最好的代言人。

  监管部门对这些不太受规则约束的资本力量感到头疼,而投资者呢,却往往出于利益的驱使,在潜在的收益和难以预期的风险中抉择。尤其在中国,问题更是突出。私募基金们的法律地位至今名不正言不顺,而投资者们对收益的想象空间和贵宾式的服务兴趣昂然。结果,在一群聪明人的设计下,私募基金借道信托走上了一条康庄大道,即符合法律规范,又受到制度约束,于任何一方而言都是乐事。

  在这种“阳光化”的制度安排下,资金被银行托管,无法挪用;基金净值有严格的审计和披露制度,难以造假。山西信托的“丰收盈宝”这类结构化产品更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制度安排,尽管最终的结局是私募基金清盘出场,但投资者人按照当初的约定仍然获得了契约中写明的收益,对我们这个市场而言,意义不可谓不积极。

  长久以来,沉浸在“公有制”思维模式中的内地投资者往往有一种误区,那就是“公”的一定比“私”的更阳光、更有保障、更少风险,但是看看这个私募基金的牺牲方式,再看看那些苟活在4毛、5毛钱边缘的公募基金们,令人对以下这条“铁律”有了深刻的感悟:好的制度,就是让好人变得更好,让“坏人”也当不成坏人。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