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转熊市赚钱后又赔钱 基金更需要风险教育
发表日期: 2008-05-13 09:30:13 来源: 理财周刊 作者: 郭娴洁
提到风险教育,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是针对个人投资者的,因为多数个人投资者不具备专业的投资技术与知识,无法认清市场的风险。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下跌行情,我们发现,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同样需要风险教育,因为他们掌管着千千万万基民的血汗钱,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短短的5个多月的时间,中国股市就经历了急风骤雨式地由牛转熊,市场可谓是以铁的事实来给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上了一堂活生生的风险教育课。而在经历了市场的大洗礼之后,投资者以及以基金为首的机构投资者方知"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威力。
投资者风险教育的缺失
排队、摇号、中签,过去只有在买房或买紧缺商品或便宜货时才出现的情形,却一次又一次地在新基金发行时出现。很多人还没搞懂基金是怎么一回事,甚至还没有分清"基金"与"鸡精"的区别,就一哄而上地加入到基民的队伍中去。
就以去年新发的几只QDII来说,普通的投资者根本没弄清QDII是干什么,与以往的投资A股的基金有何不同,只知道又有新基金发了,赶快去抢。记者有一次遇到一位经常与基金公司有工作联络的朋友,谈起QDII,他一脸后悔:"别说了,抢进去之后才知道是QDII,不投资A股,而是投资海外股市的。现在是亏得一塌糊涂,"与其相比,更多的老年人更是稀里糊涂,只听说别人买基金赚大钱了,就也想去赚一把,从不知还有亏损的风险。去年媒体还报道过一个老年人在买了基金后,折身又返回银行柜台,问销售人员:"这个基金的年利率是多少?"
由此,基民的风险意识缺失到何种地步可窥见一斑。一家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表示:"目前的问题主要还是市场对投资者教育的淡漠,很多投资人根本连基金是什么,投资什么都不知道就跑来买基金,这种情形不仅对投资者自身不利,而且对基金的运作也很不利。"
事实上,在上一轮的超级牛市中,新基民几乎都是通过过银行这个代销机构来买基金的。而几乎所有的银行基金代销渠道,基金销售人员都只是在告诉客户哪个基金好,哪个基金的收益率高,而很少有人去对客户说买基金也是有风险的。
再进一步地说,基金代销渠道风险意识的淡漠,有部分是因为代销渠道客服人员专业水平有限,记者曾在某银行营业部和其基金理财服务人员聊天,发现该银行理财人员自己对基金的认识本身就非常有限。稍微多问一些,就回答不上来了,要么让客户自己去货架上看基金公司的宣传页,要么就随便推荐一个。
不过,除了代销渠道外,部分基金公司直销渠道本身也对风险避而不谈。由于基金公司的收入来源95%以上都是管理费的提取,因此对基金公司而言,基金销售的规模越大,收入自然就相应增加。大多基金公司都把每年的基金发行和老基金的持续营销当成头等大事来抓,在这一块的费用支出也是毫不吝啬。
过分追求规模的极度扩张
事实上,基金在此轮牛市中做得最为成功的就是顺利进行了基金规模的扩张,甚至可以用基金规模的"大跃进"。
我们可以发现,在上轮超级牛市中,基金营销的重点在于持续营销,因为新基金不愁卖,非但如此,而且投资者买新基金还得像申购新股一样摇号中签。再进一步说,由于证监会对新基金的发行有严格的审批手续,要有一个相对长的周期,而且对每个基金公司一年内新发基金的数量也有限制。因此,借助牛市迅速壮大自身规模的一个最快、最现实的办法就是进行老基金的持续营销。
而对于持续营销,基金最惯用的手法就是拆分与分红。投资者也许记忆犹新,在2006年、2007年的超级大牛市中,开放式基金比着赛似的进行了大比例分红,华安宝利配置在2006年12月实施了每10份基金分红10元,之后的2007年7月,国联安德盛小盘精选再次创下新纪录,每10份分红19.8元。据WIND资讯的统计,2006年、2007年两年累计分红最多的是长城久泰中标300,两年内分红3次,每基金份额达2.86元,而在这两年中累计分红在每份1元以上基金达97家,累计分红在每份2元以上的有16家(见表1)。
与大比例分红异曲同工的还有拆分。自2006年7月17日富国天益价值基金开创基金拆分先河后,拆分成就的规模巨增吸引众多基金公司参与其间,信诚精粹成长、嘉实成长收益、银河银联稳健、鹏华行业成长、德盛安心成长、万家公用事业…… 最多的时候一个月就有10只基金实施拆分。
在拆分和分红之后是迎合国内投资者喜欢净值低(即所谓的便宜基金)的心理,把基金进行大比例分红后,使基金的净值等于或接近于一元,给投资者以等同于新基金的感觉。
在节节攀升的牛市中,拆分与大比例分红立竿见影,相当的基金在短短几天内迅速"发福"。如博时裕富是2007年二季度规模增长幅度最大的基金,从一季度末的4.12亿份到二季度末的215亿份,份额增长超过50倍。作为一只指数基金,博时裕富于5月中旬发布公告,确定博时裕富基金第三次分红金额:每10份分红14.80元。此次分红创下了当时国内指数基金单笔分红的最高纪录。在5月11日分红并除息之后,博时裕富当日的份额净值为一元,在随后的持续营销中,资金大量流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规模迅速扩大。银华核心价值基金是首个进行拆分的"3元基金"。由于此前该基金的净值在3元以上,鲜有投资者购买,该基金在2007年5月采取了拆分的方式,结果不到半日,其申购规模就已超过原定的100亿份上限。大成沪深300基金于2007年4月11日进行拆分,基金规模获得了大规模的增长,其份额从一季度末的2.94亿份增长至二季度末的95.29亿份。更有甚者,投资者因怕买不到"一元"基金,在分红和拆分前就大举买入。如东方混合精选基金于2007年6月19日进行拆分,但是在拆分前一天申购金额就超出100亿元上限。而不断上演的抢购一元基金的风潮也援救了一批濒临清盘危机的小基金。东吴嘉禾优势精选基金二季度初实施了大比例分红,每10份基金份额派发现金红利1.30元,基金规模从分红前的不足8000万份膨胀到了33亿份,分红后97%以上的基金为新资金。此外,华宝兴业多策略增长基金低于1元仍进行大比例分红。有报道称,此做法就是为了给其同门兄弟??华宝兴业海外中国成长基金(QDII)的发行造势。
对于基金而言,在牛市进行老基金的持续营销,效果都是相当明显的,可以说绝不亚于新发行一只基金。但是,有相当的市场人士认为基金公司的这种营销行为是竭泽而渔,在经过跑马圈地式的快速扩张之后,基金公司已成为市场中的第一大机构投资者,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和公关能力。但是,对于相当多的基金公司而言,在规模突然间急剧膨胀后,其面临最大的风险是:管理好小基金的基金经理是否有运作大基金的能力?资金快速流进后,市场中有没有估值合理的股票可买?
当然,这一问题在牛市中被一好百好的氛围给掩盖了,但是,当熊市来临的时候,当潮水退去的时候,却猛然发现众多的基金经理居然和散户一样在裸泳!
基金也急需风险教育
客观地说,基金对投资者的教育在近年来,尤其是牛市以来加大了力度。几乎所有的基金都开展了或多或少的基金讲座。尽管这些讲座绝大多数的重点还是围绕着基金的营销策略以及新基金的发行进行的,但它多少向投资者灌输了一些投资的基础知识和投资理念。并且基金们如出一辙地宣扬一个投资理念:中国经济持续看多,投资者应坚持长线价值投资。
这样的投资理念应当是所有投资者所崇尚和秉承的。然而,可惜的是,从基金的投资行为来看,基金明显是言行不一。从去年4200点到6124点的疯狂拉抬,到今年3700点以下的大量集体性做空,再到基金持股的高换手率,无不在表明:基金一直挂在嘴边的"价值投资"、"长线投资"、"稳健投资"正在被自己所淡化。
基金表里不一的言行不仅表现于此,还在于对基金收益率的宣传上。虽然,基金相关人士经常会在循循善诱地教诲投资者,对投资基金收益率的期望值不应过高,但是,很多基金公司在发新基金或搞营销宣传时却极力强调2006年及2007年超过100%的年回报率,有些基金公司干脆打起"寻找下一个100%"的旗号,以此助长了投资者盲目的高收益预期。
然而,2006年、2007年的情形只是极端的偶然现象,基金不可能永远保持那么高的收益。股神巴菲特也说过:"长期下来,能保持15%到20%的年平均收益,已经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了。"很多成熟证券市场的基金年平均收益也就在3%到6%左右。
而根据Wind资讯统计的数据,偏股型基金在2002年到2005年间的年平均净值回报率依次为-11.07%、20.27%、-1.49%、3.23%,这四年间,有两年平均收益是负值。很显然,基金并非只是包赚不赔的赚钱工具。
因此,当下投资者与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共同形成的集体风险意识缺失,意味着市场在繁华背后潜藏着巨大的风险。事实上,投资者教育缺失造成的高收益预期对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基金经理常常为了追求高收益作出有悖自己判断的行动,如此往复,对市场、对投资者、对基金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作为机构投资者的基金,也急需风险教育!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