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发表日期: 2008-08-25 00:00:00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荣篱
近期,基金经理的择时能力被市场大批特批。有基金在成立后迅速建仓,在四个月时间内亏掉30%以上,被投资者大骂不已。现在,基金又流行波段操作。然而,私下里,基金经理都承认,预测后市是非常困难的事;更有基金研究人士表示,国外的公募基金是不择时的。
基金经理到底要不要择时?这个问题似乎有点荒唐。笔者查阅了多只海外基金的持仓情况,无论是新兴市场的股票基金还是发达国家的股票基金,在目前全球皆“熊”的情况下都保持着95%左右的仓位。而那些股票仓位在60%左右的基金则被归到平衡基金的范畴内。
在中国的情况确实有所不同。与国际上不同,中国对于股票基金的定义是相当宽泛的,以证监会的规定,股票仓位只要在60%以上都可以算是股票基金,也就是说,以国际标准,中国的股票基金可能随时变成一只平衡型基金。
既然基金公司在产品设计时就给自己留下了“牛市满仓,熊市半仓”这类“进可攻,退可守”的择时余地的话,那么,投资者要求基金经理具备择时能力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但现实清况是,投资者希望基金经理“高抛低吸”的预期注定是要落空的。股市的牛熊分界的预测如同宏观经济的前瞻,人们用“预测不准正常,预测准了是运气”来形容。回顾经济学家们对美国次贷的预测以及次贷对新兴市场的影响,几乎没有人预测准了,这也正是次贷给全球市场带来如此大冲击的原因。再来回顾国内市场,2004年宏观调控对股市的影响也是出乎基金经理们的预料的,事后基金业内的反省是“要加强宏观经济研究”。
话说回来,虽然预测牛熊是很困难的事,但中国的基金管理人并不能因此而推脱责任:既然推出了“牛市可以满仓,熊市可以‘半’仓”的产品,那就必须承受“择时能力低下”的责难。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