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中和投资总监邓继军:安全比利润更重要

发表日期: 2008-07-26 13:59:22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游芸芸
  ——访金中和投资管理公司投资总监邓继军

  花白的头发和清瘦的身材,让邓继军看起来比实际年龄稍长一些,但炯炯有神的目光却丝毫看不出长期在外调研的疲惫。

  对于业绩,作为金中和投资管理公司投资总监的他不愿过多提及。邓继军只是告诉记者,最初对业绩带来的压力是没有太多心理准备的。“我们的目标是稳定的回报,想通了这一点,便不再受困于业绩排名的压力。”

  的确,邓继军团队所管理的“重庆国投•金中和”阳光私募产品自去年7月成立以来,基本一直在盈利。今年7月末,该产品净值达到1.41元,在同期阳光私募产品中暂排名第一。然而,今年6月底金中和投资团队在致投资者的一封信中说道:“投资不能看一时的得失和回报率,我们只将市场中能够被我们认识、把握和定量描述的那一部分投资标的纳入投资范围。对于我们而言,安全比利润更重要。高于行业的收益并不可能成为常态,希望大家不要因此而提高预期值。”

  残酷的市场是最好的教育

  “私募”这个词近两年迅速被大众所熟知。动辄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收益故事让部分私募变成了神话。然而,去年的牛市中,大多数从幕后走向台前的阳光私募业绩并没有和大众的期待划上等号。

  今年上半年,大部分阳光私募展现出了实力———跑赢大盘,跑赢公募;少数产品盈利,但超过10%的寥寥可数,由此“重庆国投•金中和”才更显得扎眼。

  对今年来的投资收益,邓继军讲的很简单:“通胀背景下的农业股和煤炭股是我们今年上半年的重点投资行业,在这个前提下,上半年的行业配置是比较激进的。”

  然而,谈到投资理念,邓继军却滔滔不绝:“我的拍档对我的评价是,质疑一切可以质疑的。我也欣然承认,我在投资上的确很保守。”谈到此,邓继军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过年轻气盛的时候,只是多年的从业经历慢慢改变了。”1992年,邓继军大学毕业后踏上深圳的土地,来到当时的深圳国投证券一部专户业务科,主要维护该部500多个资产100万元以上的大户。

  1993年上半年,深证综指还在368点,但一年半后的1994年7月29日,深证综指一路直泻至94.28点,邓继军的很多客户们血本无归。

  “那段经历确实让我刻骨铭心,一个一个送走他们,有些人甚至永远的离开了资本市场。”谈到这里,邓继军的语速缓慢下来,声调小了许多。在这些客户中,有一个特别难忘,也成为日后他经常自我提醒的事例。在1993年3月,该客户的市值在1000万以上,一年以后亏损得只剩下6万多元。

  “那段时间天天上演着类似的故事,让人无法回避市场的残酷,更明白了缺乏风险控制的恶果。”

  在证券公司营业部,研究所、证券投资部和基金债券部工作多年后,2002年邓继军选择到国外继续学习,在那段时间,使他对投资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邓继军一样,他的合伙人的从业历史和新中国的股市几乎同步,期货交易的丰富经历也使其比常人更加重视资金的安全。

  “一个人的投资行为和其投资经历有极其紧密的关系,多年的从业经历让我们懂得保留一颗平常心是多么重要。“邓继军和他所在的团队相信,资本市场的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要拥有敬业和勤奋,机会终究会来。

  尽可能减少失误

  有所为,有所不为,是金中和团队最核心的投资理念。

  “我们不回避犯错这个事实,也很坦然地承认人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很多事物的客观规律并非我们现阶段所能认识和理解。”邓继军认为,一个人不要企图、也没有能力去把握市场的全部规律和关注所有的投资标的。

  金中和投资团队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方法是承认自己在某些时候的无能,放弃对认识全部市场规律的幻想。只将市场中能够被认识、把握和定量描述的那一部分投资标的纳入投资范围。心平气和坦然地放弃不确定和无把握的市场机会,以确保投资活动尽可能的处于被自己控制的范围之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盈利的概率。

  “就此而言,能力范围的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是多少,它的边界究竟在哪里。”邓继军指出,投资的最大风险不是来自市场价格波动而带来的损失,对自己在干的事情并不了解才是真正的风险。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减少决策的次数,也就意味着减少了失误的机率。“我们一再对客户重申,相对于追求业绩的最大化,减少失误、赚取属于自己的,风险可控下的利润更重要。”

  本金不要受太大损失

  一千个人看巴菲特,可能诞生一千个不同的“巴菲特”。

  在巴菲特说过的众多言论中,金中和投资团队最为看中的是“本金不要受太大损失”。实际上,在国内私募界,认同“保存实力”一说的投资人不在少数。然而,从阳光私募的净值上看,能够真正执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机构却不太多。

  “重庆国投•金中和”的净值曲线显示,该产品净值曾有几次触及1元底限,但从未跌破0.9元。对此,邓继军解释说,团队所遵循的原则是:无论如何看好后市,如果产品净值逼近1元,则开始进行减仓,净值只要一跌破1元,马上开始大规模减仓,以回避更大的下跌。

  “回过头来看,如不减仓,可能随后获得20%-30%的升幅。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坚持本金不受太大损失的信念,这可能比业绩更受认可。”

  价值+成长性

  有人说,要享受牛市的全过程,像爬一座山一样,从山的那一面下来,但邓继军说:“山的那一面可能是悬崖。”

  邓继军认为市场对价值投资有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解,只有投资蓝筹股,或者持股不动,一味坚守并不是价值投资的精髓,这是对价值投资内涵和外延的曲解。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应该坚持的是投资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公司,并且确保良好的安全边际和丰厚的投资回报。

  巴菲特认为,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价值投资是一种投资理念,而成长投资是一种投资风格;价值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价值和成长并不对立。

  邓继军表示,在中国A股市场应坚持价值为基础同时兼顾成长性。整个投资活动由选择投资标的和决定买卖时机两个环节构成,他所认定的投资理念就是,以价值投资作为选择投资标的的基石,用成长性的眼光来把握每一个交易时机。

  在价值投资的路上,培养自己的客户群是私募公司最大的挑战。记者和多位私募人士的沟通过程中,常常听到客户的情绪会影响私募基金经理的投资行为,或者认同投资理念的客户太难找到的情况。

  邓继军指出,相比去年狂热的市场氛围,现阶段愿意投资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往往更加理性,“在这样的环境中,私募行业实际上是培养客户的好时机。这部分客户可能更容易静下心来和我们沟通,并认可私募的投资理念。”

  机会可能在三季度后

  相比大多数业内人士对下半年的悲观预期,邓继军似乎较为乐观:在今年四季度各项数据明朗以后,股市可能迎来一次较大的机会。

  他认为,在全球经济衰退和面临着加剧的通胀压力阴影的笼罩下,许多新兴市场股市大幅调整。全球经济调整将持续进入2009年,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很大,但股市会先于经济见底。

  未来,中国政府有能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8-10%),通胀会得到有效控制,但将保持在比以前较高的水平(4-8%)。基于对A 股市场中长期盈利和资本回报率的假设,目前看有相当多的投资标的已经达到了具备投资价值区域的上限水平,具体的介入时机还需要继续观察。

  股票市场拐点的出现更多取决于对企业盈利增长的稳定预期,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也是市场变化的催化剂。此外,邓继军还看好毛利率能够持续提升、需求有一定的刚性、业绩具备超预期增长的细分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并关注具有实质性外延扩张的个股机会。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