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基金新闻点评(2008-07-26)
发表日期: 2008-07-26 09:51:46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余喆
基金从未抄底成功
日前,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基金分析师马永谙在参加和讯网上对话时表示,历史上来看基金没有成功抄过一次底,逃过一次顶,这跟基金本身的特性有关系。首先基金的资产庞大,不能赌市场。基金在所有市场上涨的过程中先于市场进入,在市场要跌之前抛出股票,这其实是在赌市场走势。私募基金可以这样做,但是公募基金不能这样做,因为对于公募基金,投资者是不允许你赌错的。基金可以赚得少一些,赔得少一些,但是绝不能做错方向,这是基金专业能力所在。
点评:实际上,除了马永谙分析的持有人对公募基金的要求,公募基金本身的制度约束更决定了基金整体很难比市场先知先觉。相反,公募基金更多是体现趋势投资的特征,助涨助跌的作用更明显一些。首先,基金经理的考核机制要看相对排名,因此基金经理大多奉行投资学中的“选美逻辑”,盯着别人的重仓股,以期不落于人后,然后才会想办法做出超额收益。另外,公募基金只要跑赢业绩比较基准就算成功,类指数化投资模式也决定了它很难先市场一步。而且,国内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的不成熟让基金经理很难采取逆向投资的投资理念,一年甚至半年的业绩落后就会令投资者“用脚投票”,而追求规模仍是初级阶段的基金业的首要目标。在此约束下,公募基金的基金经理自然缺乏超越市场的动力。
债券基金打新股“弄巧成拙”
在股市滑向熊市深渊的二季度,股票型、混合型基金赎回量显著下降,债券基金、货币基金等固定收益类基金却遭遇净赎回,令很多业内人士大跌眼镜。分析人士指出,部分债券基金风险定位不明确,今年打新股收益下滑是投资者抛弃债券基金的重要原因。去年以来,打新股成为债券基金吸引投资者的“利器”。平安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新股申购资金的年化收益率约为15.15%。为此,去年底、今年初很多基金公司修改契约,将打新股纳入到债券基金投资范围之中。然而,熊市来临后新股申购风光不再,不仅未能达到“粉饰”业绩的作用,还使债券基金风险特征模糊,导致一些债券基金出现负收益,遭到了部分低风险偏好投资人的抛弃。
点评:国内基金公司的急功近利在债券基金上显露无遗。当年初基金业掀起一股债券基金修改契约,增加打新股或者股票投资功能的热潮时,就曾引起不少争议。在本报的金牛奖评选过程中,也对纯债基金和打新股债券基金进行了取舍,意在试图引导基金业坚持债券基金的低风险收益特征,不要为了吸引投资者盲目修改契约。但国内基金公司对市场的诱惑毫无抵制力,翻翻目前债券基金的契约,坚持纯债投资的基金屈指可数。我们倒不是说债券基金不能增加打新股功能,但在国内基金风格飘忽不定,产品特征模糊不清的大环境下,市场真正需要的不是“多功能”基金,而是一只只风格鲜明、风险特征明确的基金。据了解,机构今年就更喜欢纯债基金。我相信,随着国内投资者的成熟,“多功能”基金将越来越没有出头之日。
基金经理面对中报态度迥异
随着二季报的披露,各基金向基民交出成绩单,面对亏损4138.84亿元,基金经理或愧疚,或无谓,态度截然不同。部分未能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基金经理表示“深深的歉意与不安”。他们不仅分析了国际国内的经济形势,更主要是深深检讨了操作失误之处,并不乏在最后做出“好好努力”的承诺。也有很多基金经理将主要的下跌原因放在了“市场下跌”、“系统性风险”之上。有更多的基金对自身二季度的表现并未做说明,基金经理采取了既不辩解也不反思的态度。
点评:尽管公募基金做的是相对收益,比的是业绩基准,上半年整体跑赢了市场主要指数,大家对基金经理的指责很多并没有道理。但基金业毕竟管理了上万亿的资产,其中很多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亏了那么多,基金经理于理可容,于情何忍?监管层最近经常要求基金经理要有社会责任,在我看来,基金经理最大的社会责任并不在于稳定市场,这个责任基金经理担不起,也不应该担。基金经理最大的责任应该是为持有人负责,因为,持有人才是基金业的衣食父母!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