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师的10年投基之路

发表日期: 2008-04-07 09:13:10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 邓海平
  2008年元旦,66岁的周老师迎来了自己作为基民的第十个年头。

  从最初误打误撞买基金,到成为一个“准专家型”基民,周老师有过惨痛的教训,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

  在她现在持有的股票型基金中,单只基金的最低收益在30%以上,最高收益超过了100%。周老师将家庭全部积蓄的70%用来投资基金,其中股票型基金占到50%,债券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基金也占50%。

  初次接触

  1998年,偶然看到基金发行的消息,周老师申购了2000份基金兴华,中签1000份,这是她基民生涯的开始。基金兴华是中国证券市场上成立最早的封闭式基金之一,周老师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早的基民之一。

  “由于股票被深度套牢,我想尝试换一种新的投资方式。”也许源于二十年大学教授生涯,以及后来进出口公司从事国际市场调研的工作经历,周老师乐于接受并勇于尝试任何新鲜事物。

  1998年4月28日基金兴华发行当天,证券公司营业部大厅人头攒动,但买的人很少。当时,周老师身边的亲友、同事、朋友圈里也没有人买过基金。

  “那时对基金一无所知,以为基金和股票差不多。”回忆起申购基金兴华时的情景,周老师自己也觉得很可笑。她甚至没有问存续时间、收益率水平,也没有看基金销售契约,稀里糊涂就成了基民。

  “也就1000元,赔了就赔了。”话是这样说,不过,周老师心里还是寄予了美好的愿望:既然是个新东西,国家肯定会对基金业多加呵护。

  曾经盲目

  周老师真正有意识地、主动投资基金是在2004年三四月间。

  一天,周老师去工行办理外汇理财业务时,大堂经理极力向她推荐基金。大堂经理分析投资基金有几大好处:第一,方便,报纸上每天公布基金净值变化,不用每天去营业厅;第二,省事,把钱交给专业投资公司打理;第三,如果持有三五年,还可以免交手续费。

  大堂经理的话还真让魏老师动了心,相继认购了7只开放式基金,总计投资30万元。

  当时正值中国证券市场一轮牛市的最高点,股指1700点,大多基金收益率都很高,盈利效应吸引投资者购买。

  然而,仅仅过了一个月,大盘开始反转,长达14个月的熊市把曾经风光的股票基金一网打尽,很多基金跌破面值,而且一跌就是一年半。

  在随后漫长的熊市里,周老师“盲目”选择的7只基金也长期在1元之下徘徊,其中,保本基金也没能保住本。

  总结投资失利的原因,周老师归纳为“没有买对基金”。在当年的投资日志里,她这样写道:第一,看了基金2003年全面丰收的新闻,在没有认真比较了解各基金公司的情况下,头脑发热,认为只要买基金就会赚大钱;第二,对公司的实力、业绩,基金经理等综合情况没有深入了解;第三,不了解基金认购、赎回的游戏规则。除了个别基金外,其他基金都是凭着主观想象和猜测,跟风买下的。

  尽管没有获得预期收益,周老师始终没有对基金丧失信心。她说,相比股市,基金至少透明度高。

  长期持有

  2006年3月,中国股市开始进入新一轮牛市,“被套”两年的周老师迫不及待地要“解套”。

  “从早上8点到下午3点,我在几家银行跑出一身的汗,把持有的7只开放式基金一股脑儿全部赎回了。”怀揣着兑现后的几十万元,周老师盘算下来,两年来不但没有赚到一分钱,反而净赔了几千元。

  周老师这样的基民不在少数。真正让周老师痛悔的不是损失掉的几千块钱,而是自己对股改、资本市场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基本面缺少足够的了解与关注,没有认识到基金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的紧密关系,导致做出错误决策——在牛市刚刚开始时选择赎回。

  经验总结后,周老师认定要继续投资。再度出击的周老师陆续投资了14只开放式基金。时至今日,在她持有的股票型基金中,单只基金的最低收益都在30%以上,最高收益则超过了100%。

  幸运的是,在年初赎回时,周老师没有卖出基金兴华。历经熊牛市轮回,持有10年以后,基金兴华给她带来了380%的丰厚回报。

  “买基金可不是把钱给了基金公司就没事了,选择哪只,在什么时候赎回,都是你自己的事情,所以一定要对经济和股市走势有自己的判断。”周老师总结道。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