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向左 沉沦向右”2008中国私募基金道路曲折
发表日期: 2008-01-22 14:07:21 来源: 西安晚报 作者: 袁元
【事件回放】在2003~2005年熊市之间取得辉煌证券投资收益的我国著名私募基金赤子之心的掌门人赵丹阳在2008年新年到来之际宣告"金盆洗手",退出股市江湖,将旗下基金全部清盘,其理由简洁明了,目前的股市无股可投。
1月2日,中国证监会发布2008年一号文件,把打击非法证券投资活动列为今年首项重头工作,而为了体现一号文件的震撼力,中国证监会同时宣布了对证券市场上名闻遐迩的宁波"涨停板敢死队"的原主力成员之一周建明的处罚决定,没收其非法所得176万余元,罚款176万余元,这是宁波"涨停板敢死队"自打成立并名震市场以来第一次受到证监会的严厉处罚。
1月9日,在2006~2007年证券市场上喧闹一时的"带头大哥777"的当事人,在长春市出庭受审,为其所犯下的非法证券投资咨询活动买单。
在2008年新年伊始的20天内,中国私募基金市场上便发生了如此之多惊心动魄的事件,让从事私募基金市场的人士无不感受到西伯利亚寒流吹来的"阵阵"寒意。如果说原先身处私募基金市场漩涡的人士只是感到"这个杀手有点冷"的话,那么现在对于国内诸多私募基金的掌门人来说,"是走还是留"的确成为摆在他们面前一道难解的"哥德巴赫猜想"。
自2005年管理层启动股改以来,中国股市迎来了"历史上最牛的大牛市",尤其是在2007年的3月至4月,平均每天新开户入市的股民数达到了30万户。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沪深两市新增A股开户数达到了3422万户,是2006年全年新增开户数总和308.35万户的11倍之多。如此之多对证券投资知识还处于"扫盲"阶段的新股民蜂拥入市,既为股市增添了众多的新鲜血液,也因其对证券投资知识的无知导致了后市其对所谓"证券投资高手"的崇拜,也为私募基金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的迅速发育成长培养了良好的土壤。
从管理层的初衷来看,"大力培育合规的机构投资者"是管理层在这一波大牛市中一直倡导的一个方向与战略。也正是在这种发展战略意图的引领下,我国负责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管理公司达到了59家,基金公司旗下拥有的基金达115只,管理着超过3万亿元的庞大基民资产。在牛市的雨露滋润下,这些基金的面值从熊市时期的平均0.5元上涨到了如今的3元附近(考虑了其分红派现后的面值),对广大参与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民来说,应该来说是收获颇丰。
据理柏统计显示,2007年国内股票型、进取混合型、灵活混合型、平衡混合型基金全部录得大幅盈利,分别上涨137.66%、124.96%、115.55%、100.25%。公募基金净值增长率超过去年上证指数96.67%的增长率。其中有96只基金业绩翻番,第一名华夏精选的收益率高达212.9%,创出历史单年度最高收益率。2007年在公募基金取得大面积的投资收益之后,其良好的示范效应也引起了众多民间证券投资高手的浓厚兴趣,这些民间高手以区域根据地为依托,以"代客理财"开路,在区域内形成规模效应后,迅速向外发散扩展,以吸引更多的代客理财资金。不过,由于这些民间投资高手多是以个人身份出现,品牌形象不高,加以私募基金的"半地下"性质,缺乏相应的名分,为私募基金的扩张埋下障碍。也就在此时,一个对发展私募基金具有重大转折性的事件发生了,那就是信托公司的出现。
信托扛旗 由暗趋明
信托公司在我国的历史发展并不算短,只是在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的迅速发展下,信托公司的定位和业务发展重点一直未能清晰,发展空间受到极大制约。私募基金业的兴起,使得众多苦于没有业务"出口"的信托公司看到了新的希望和曙光。作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信托公司,其在发展私募基金业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一直寻求"阳光品牌"形象的私募基金也急于寻找一个良好的发展业务并能使众多投资者认可的平台。私募基金与信托公司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私募基金信托式阳光化的探索始于2004年。当年2月,深圳赤子之心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赵丹阳与深圳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泰君安(亚洲)合作,推出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集合资金信托。在信托公司平台的支持下,一系列私募基金产品从"半地下"走到了地上,登堂入室,成为投资者寻求投资增值的新场所。在2007年下半年公募基金发行放缓的情况下,私募机构借助牛市大肆扩张。据深国投和平安信托网站的公开数据,去年上半年两家信托公司共发行了21只信托型私募基金,接近同期公募基金的24只,下半年的成立数超过30家。2007年共有76只私募信托产品存续,其中有63只为股票型信托私募。
目前,市面上共推出了348只证券投资信托类产品,其中深国投、平安信托共计推出101只,市场占比达29%,上国投与华宝信托共计推出65只,占比为18.7%,云南国投推出14只,占比为4%。而在这一方面,深圳国际信托公司可以称得上是这一行业的佼佼者。
信托公司大量发行了私募基金信托产品,为包括"股神"林园在内的众多民间证券投资高手找到了英雄用武之所,也给仰慕和追随这些民间证券投资高手的投资者提供了新的选择。由于私募基金具有经营体制宽泛、薪酬体系严明、人员机制灵活等特点,因此这些信托产品不仅吸引到了民间理财高手的纷纷加盟,也吸引了已经担任公募基金经理的"明星"基金经理的眼球。在丰厚酬金的光环诱惑下,很多不满足于公募基金薪酬待遇的"明星"基金经理们纷纷改投私募基金名下,他们利用自己昔日的"品牌"光辉形象大量推出以自己品牌命名的信托理财产品,从正在迅速扩大中的基金投资者市场中分一杯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结果表明,从2006年1月至今,52家基金公司中共有98名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经理总人数比率为30.15%,而个人发展空间不足和激励机制不活是导致基金经理们纷纷挂冠而去的主要原因。
按理来说,由于私募基金经理的薪酬是与其基金业绩相挂钩,就是从私利的角度出发,这些私募基金的经理也该使尽浑身解数,把基金业绩搞上去才算正经。况且这些基金经理本身也都是业内闻名的"投资高手",管好私募基金应该不成问题。
不过,事物的发展往往是和人们的美好愿望相反的。2007年是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波牛市,沪市大盘的同比涨幅达到了96.67%,公募基金的高额投资回报也是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如果我们看看私募基金在这一年里所取得的业绩,恐怕很难让投资者兴奋起来。
业绩下滑 难如人意
根据深国投和平安两家信托公司网站的数据统计,11只成立满一年的产品近一年的收益率只有81.35%,其中,仅有4只去年收益实现翻番。深国投•景林稳健表现最突出,收益率达到142%,深国投•亿龙中国收益率为106.8%,平安价值投资一期收益率为102.8%,平安•晓扬中国机会一期为99%。另外7只收益率均在40%以上,明达投资旗下的深国投•明达二期收益率为89%,天马资产旗下的深国投•天马收益率为89.2%。近期公告即将清盘的深国投•赤子之心的投资收益率为42.84%,是成立满一年阳光私募基金中表现最差的。去年2月有10只阳光私募成立,不过这些私募到年终的平均投资收益率为70%左右,同期沪深300指数上涨了110%多。其中平安•晓扬中国机会二期收益率为73.78%、深国投•林园收益率为51.24%,而深国投•赤子之心中国二期为21.33%。明星基金经理肖华主刀的尚诚投资是去年5•30之前成立的,深国投•尚诚收益率约61.02%。和深国投•尚诚同时推出的私募产品表现最好的是万利富达,年终的收益率约85.92%。
数据显示,在5•30之后,有49只阳光私募蜂拥成立,其中有7只阳光私募到年终披露的收益率为负数。在2007年里,私募基金在与公募基金争夺投资者眼球的近身搏杀中为何败下阵来,业绩难如人意是其落败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头上带有众多"光环"的私募基金经理包括从公募基金经理转头到私募基金门下的"明星"经理在掌管私募后业绩会有如此大面积的"变脸",原因何在?
缺乏团队 孤掌难鸣
许多公募基金为了基金自身的品牌形象,往往会把其旗下的基金经理打造成"明星"。似乎正是由于这些所谓"明星"基金经理的点石成金,公募基金的业绩才会如此丰硕。其实业内人士都知道,在公募基金内部,基金经理介入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比如国内一家著名基金的股票投资流程15项环节中,基金经理只出现在其中一项环节上。尽管其掌握了买卖股票的大权,但买卖的股票要从股票池中挑选。而股票池中的股票是由一个团队所挑选出来的。这些股票先是要经过基金公司的一个研发团队进行研究分析,阅读及分析所要投资上市公司的大量信息后完成初选,并经过基金公司到选定的具体上市公司进行相应调研后才能放入股票池。换而言之,公募基金的成功,一方面依赖于基金经理的果断决策,而更多的是依赖于基金研发调研团队在事前大量周密的调研及信息分析。反观私募基金,尽管其也有研发团队,但其更多的是依赖于基金经理个人的临场发挥能力。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缺乏了信息分析以及研发团队的有效支撑,再优秀的"明星"基金经理也成为了"短板效应"中的短板,没法发挥出其应有的效用,投资业绩不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政策不明 风险难控
在私募基金借道信托公司成功转身后,由于管理层对私募基金的政策一直未能明朗,给私募基金的健康发展带来隐忧。尤其是当私募基金在经营中出现亏损导致投资者投诉之后,其面临的政策监管风险极大。与此同时,与公募基金相比,私募基金由于本身规模偏小,其在日常投资中的组合投资收益因此大受影响。这也是导致私募基金业绩不佳的一大原因。一些私募基金为了提高投资收益,铤而走险,重走"坐庄"的老路,更增添了其后市的经营风险。如近来在市场上风头正劲的全聚德、金凤科技等股票,虽然短线获利颇丰,但也有可能成为监管层关注的靶子。毕竟来说,监管层不愿见到刚刚好转起来的股市重回"坐庄"的老路。因此,私募基金要想取得较好的投资回报,还得多想想辙才行。
目前我国私募基金的规模已经突破千亿元大关。对于这些已经成立的私募基金而言,前途虽然光明,道路依然曲折。向左走,还是向右走,成为私募基金掌门人一道怎么迈也迈不过的一道坎。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