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降火:从数量狂飙转向质素进步
发表日期: 2007-11-10 14:47:4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吴德铨
感谢牛市。管理层向成熟市场看齐,处心积虑多年精心培育、超常规发展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终于在这轮汹涌澎湃的历史性牛市初期,于规模上宣告完成阶段性使命。
2007年10月,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的比例超过49%,沪深两市投资者结构大大优化,与成熟市场迅速靠拢。截至9月下旬,国内基金管理的资产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为35.28%,超过美国共同基金巅峰时的比例。
激素过剩迅速蹿高的少年,虽有形似成年的身长,却依然心智不全。基金业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在基金群体规模火热扩张的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一览无遗。基金行为散户化,误导性营销,短线化交易,低水平恶性竞争,询价跟风,利益输送,转债投资的低级错误等等。
不是不可救药,但得敲响警钟。面对"超常规"牛市里,主要是流动性过剩导致超常规发展的基金业所表现出的群体性亢奋,电话提醒,窗口指导,剑走偏锋,令行禁止,管理层可谓煞费苦心。
为基金降火,催基金成熟,予基金厚望。在初步完成机构投资者超常发展的数量积累之后,质素进步正在成为而且应当成为管理层对基金业的必然要求。据悉,监管部门正着手研究机构投资者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可行性。
纵然有"花瓶独董"在前,且可预见仍将有"花瓶机构"在后,我们还是冀望基金早日心智成熟,早日入驻上市公司董事会。虽然,这一天还在可预见的未来。(一德)
感谢牛市。管理层向成熟市场看齐,处心积虑多年精心培育、超常规发展的机构投资者群体,终于在这轮汹涌澎湃的历史性牛市初期,于规模上宣告完成阶段性使命。
2007年10月,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的比例超过49%,沪深两市投资者结构大大优化,与成熟市场迅速靠拢。截至9月下旬,国内基金管理的资产占流通市值的比例为35.28%,超过美国共同基金巅峰时的比例。
激素过剩迅速蹿高的少年,虽有形似成年的身长,却依然心智不全。基金业就是这样一个少年。在基金群体规模火热扩张的过程中,不成熟的表现一览无遗。基金行为散户化,误导性营销,短线化交易,低水平恶性竞争,询价跟风,利益输送,转债投资的低级错误等等。
不是不可救药,但得敲响警钟。面对"超常规"牛市里,主要是流动性过剩导致超常规发展的基金业所表现出的群体性亢奋,电话提醒,窗口指导,剑走偏锋,令行禁止,管理层可谓煞费苦心。
为基金降火,催基金成熟,予基金厚望。在初步完成机构投资者超常发展的数量积累之后,质素进步正在成为而且应当成为管理层对基金业的必然要求。据悉,监管部门正着手研究机构投资者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可行性。
纵然有"花瓶独董"在前,且可预见仍将有"花瓶机构"在后,我们还是冀望基金早日心智成熟,早日入驻上市公司董事会。虽然,这一天还在可预见的未来。(一德)
归功于股指两年六倍的火爆牛市"拔苗",刚满十岁的中国基金业以同样火爆的速度迅猛成长为股市投资力量的"一哥",拥有绝对的话价权。
体量上,以基金为主的机构投资者所持流通股市值已占据沪深两市的半壁江山。2007年10月15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在给世界交易所联合会第47届年会的贺信中提到,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市值达27万亿元,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比例超过49%。近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张育军再次提及这一比例,并称"机构投资者已成为我国证券市场的主导投资者"。
速度上,基金业管理的资产规模从零到1万亿元,用了整整9年,但从1万亿元到3万亿元仅仅用了半年时间。不久前,中国的"基民"甚至创造了共同基金单日认购资金超过100亿美元的世界纪录。截至10月底,国内59家基金管理公司共管理基金341只,基金总规模为20553.38亿份,基金资产净值达33120.02亿元,分别为年初的2.8倍和3.8倍。
遗憾的是,流动性泛滥喂大的基金业,近来似乎虚火过旺,行为欠端,令管理层不得不连下猛药,以免多年呵护催大的机构投资者群体走火入魔。
除去10月底的一只封转开基金,从9月初核准创新型封闭式基金华夏复兴的募集发行至今,管理层已停发A股基金2个月时间。其间,为疏导内地的流动性过剩,市场上发行了4只QDII基金。虽然近一个月不断有基金公司获批QDII业务资格,但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10月中旬发行结束之后,随着A股基金之门关上,QDII之窗也暂时关闭。
与基金停发的时点异常巧合的是,随着港股直通车暂停以及弥漫全球的利空,港股、A股近日跟着全球股市进入强势调整。
管制关怀"无微不至"
从之前频频对基金公司"电话指导"到直接发文,基金公司人为制造紧俏局面、误导性营销、恶性竞争和盲目扩张的趋势,已经让证监会忍无可忍。11月4日,证监会基金部下发"44号文"《关于进一步做好基金行业风险管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基金公司有效控制基金销售规模,避免盲目扩张。
次日,中国石油(601857)高调挂牌,沪深股市总市值一举冲破33万亿元关口,创新高33.62万亿元。以市场对中国石油申购挂牌的高涨热情为节点,证监会对基金狂热的持续营销形势做出了实质性的冷处理。
44号文称,"对于限定基金销售规模的营销活动,公司应采取比例配售等有效措施,切实履行向基金持有人的承诺;对于新基金募集、基金封转开、拆分、限量销售等营销活动,公司应在发布公告或相关宣传推介材料之日起六个月内保持基金规模控制在投资人承诺的范围内。"
知情人士透露,按比例配售确能有效控制基金规模,但这种在需求火爆情况下创造的"中国特色"基金销售方式,是否适合落实成文,在证监会内部决策时就有一定争议。最后,管理层控制基金发行规模的决心占上风。
《通知》发出后,效果立竿见影。一些基金公司不得不暂时取消旗下基金的拆分计划或持续营销活动。11月6日,汇丰晋信基金管理公司公告,原拟于2007年11月8日开展的"汇丰晋信升龙基金组合"持续营销活动暂停。号称国内首例创新型的基金组合产品,猝然胎死腹中。
据有关统计,44号文之前,自10月份以来已有30只基金宣布为控制规模暂停申购。11月又有7只基金宣布暂停申购。
显而易见的是,基金规模急速扩张势必要求持续建仓,而下半年沪深股指不断推高,即与基金扩张后的资金推动直接相关。
此前,针对基金销售中存在的问题,证监会力求做出详尽的规范。3月15日,证监会基金部发布《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信息管理平台管理规定》,规范基金销售业务的信息管理。
10月12日,证监会基金部又连下两文,发布《证券投资基金销售机构内部控制指导意见》、《证券投资基金销售适用性指导意见》。前者旨在加强基金销售机构的内部控制。后者的基金销售适用性,则是指根据基金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销售不同风险等级的产品。
"把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基金投资人。"这是先进和成熟的理念。
基金"五罪":行为散户化
对基金发行受控表示担忧的观点认为,由于新基金发行受限,散户投资者大量入市导致上半年的垃圾股、题材股行情,直到"5•30"后股民转基民,垃圾股行情才被逆转。如果新基金再断档,会不会再次出现结构性调整?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股民追随机构逐步接受价值投资理念的时候,机构却在"5•30"以来获得股市话价权后,疯狂炒作权重股,让中国股市在全球大出风头、大放卫星,炒出了全世界市值最大的银行、石油公司。
早在7月下旬,工商银行(601398)总市值达到2540亿美元,超过美国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银行。11月1日,工商银行股价创新高9元,总市值一度超过4000亿美元。11月5日,中国石油上市首日开盘48.60元,总市值超过1万亿美元,甩下埃克森美孚成为全球最大市值的上市公司。
机构行为散户化的疯狂,令人大跌眼镜。
对于近期权重大盘股的飙涨,某基金研究机构首席分析师却认为,基金的买入可以理解,权重股的上涨可以接受,总比基金也去炒垃圾股好得多,况且,也不单单是基金把权重股推高。
这种观点也不是全无道理,看来市场对估值的容忍度在不断提高,只是基金无疑是权重股爆炒的始作俑者。这与机构本应秉持的所谓价值投资理念,无论如何都显得关系牵强得紧。
44号文尖锐指出"最近一个时期又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监管部门列举了五个基金业普遍存在的较严重问题。
基金"五罪"中,三个即是基金投资方面的问题:部分基金管理公司片面追求业务排名和短期收益,忽视流动性风险;部分基金经理参与短线交易,基金投资换手率较高;部分从业人员公开发表对市场走向、个股价格的不当评论等。
另两个则在基金销售方面:基金管理公司脱离自身管理能力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利用一些可能误导投资者的方式开展持续营销活动;部分销售机构销售基金时未能充分揭示投资风险,进行不正当竞争。
管理层此番及时对基金销售、基金投资交易等层面存在的问题作总结定性,引起了基金公司相当的震动。证监会重申,各基金管理公司要牢固树立价值投资理念,保持基金投资风格与基金合同约定的一致性,禁止投机交易。
此前,证监会曾对一些频繁买入交易的基金做出"电话指导"。据悉,基金公司普遍对44号文做了认真研究,并做出快速反应;有的公司取消了安排好的投资者见面会;基金经理等高管人士近日对媒体的采访也表现得相当谨慎。
基金销售业务方面,证监会明确要求,基金公司不得诱导投资人认为低净值基金更便宜;不得人为制造基金销售的紧俏氛围。
基金拆分是近期很受诟病的一种误导性营销手法。据统计,今年初到8月底,通过大比例分红、持续营销等方式进行拆分的基金超过30只。拆分制造了基金产品低价的假象,对投资者并无益处。
据有关统计,截至11月6日投资于A股的开放式股票基金中,有8只基金面值在1元以下。
在今年的基金拆分浪潮中,秉持成熟的投资和经营理念的合资基金公司表现优秀,多数没有跟风。"基金公司不应该把太多精力放在一味追求资产规模,而是要坐下来想一想,你是否有能力、有充分的准备管理好这笔资产,是否能够为投资者的信任带来他们想要的回报。"上投摩根总经理王鸿嫔曾如此阐述自己的规模观。
海外投资方面,部分过分倚重港股的基金QDII近日跌破面值,已引发市场对海外投资风险的关注。据称,证监会已经要求后续基金公司在产品设计中限制港股投资比例。对自身投资能力的重新把握,是基金完成规模扩张之后的当务之急。
"早熟"当家:参与公司治理
据统计,截至2007年9月21日,我国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基金共341只,基金总规模为18962亿份,金额达30228亿元。而截至2007年9月28日,沪深两市股票总市值达到25.32万亿元,流通市值为8.56万亿元。基金管理的资产占流通市值的35.28%。这一比例已经超过美国共同基金巅峰时的数据。基金业在规模上"早熟"的特征明显。
证监会基金监管部副主任洪磊9月下旬称,目前我国基金投资帐户数超过9000多万个,是2007年初的3.8倍,基金总规模是年初的2.6倍,基金净值是年初的3.1倍。"与此同时,有调查显示广大投资者对基金投资意愿已排在各项投资之首。"
基金的发展空间仍然相当可观。据悉,监管部门正着手研究机构投资者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以优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可行性。基金作为众多中小投资人的利益代表,监管层的意图十分明显,要推动基金在规模大扩张的同时,利用专业优势承担起对普通投资者的利益责任。
境外成熟市场大多采取机构投资者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的做法,以优化公司治理,给予中小投资人更多的公平和权益保障。
如果此举能得以推行,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上的博弈将更加复杂化,或许有助于中小投资人取得更加均衡的地位。毕竟机构投资者持有流通市值比例近一半,加入上市公司董事会,可以更直接地把投资者给予机构的业绩压力传导给上市公司。实质上就是代表中小投资者直接进入董事会,直接参与公司重大管理和决策。另一方面,还可以鼓励机构真正践行价值投资。
或许,机构董事将比独立董事起到更大作用。然而,情况可能不容乐观。由于机构对上市公司投资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交错性,机构进入董事会的诸多技术问题还有待解决,可操作性及其效果还有待做出设计和检验。
最关键的是,十岁的基金业能不能真正地"早熟"起来,成熟自身的治理之后参与上市公司治理,而不仅仅是让上市公司多几个"花瓶董事"。这或许是基金降火之后,管理层应当着重给基金业持续进补的营养。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