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大门 来去自由

发表日期: 2007-07-23 00:00:00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唐健
  “这几年行情都会不错”———一位考虑“弃公从私”的基金经理这么跟笔者说,这是他选择离开公募基金的前提,毕竟,自立门户首要条件是可以生存。事实上,正是因为牛市才导致了大量的基金经理投奔私募,这也引起了不少人的不满:熊市的时候就在公募享受旱涝保收的制度,牛市来了,就跑去私募赚大钱。
  确实,公募基金基金经理的流失已经让基金业内颇为不爽,但没有人能说出个“不”字来。毕竟,人往高处走,基金经理无非是代客理财,只要手段正当,哪家给的报酬高就去哪家,来去自由。就算有一天牛市过去,私募人才向公募回流,我想公募基金公司也不至于小气到拒人才于门外的地步。
  其实,多年前的券商也曾处于目前基金公司同样的地位,而当时的“施害者”又恰恰是基金公司。1998年,中国第一批基金公司出现,由于各种政策的扶持,基金公司的收入相当丰厚而且稳定,基金公司职员的收入也比券商高出不少。大批的券商精英涌向基金公司实在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最早一批基金公司的从业人员几乎都来自券商。事实上,基金公司的收入远高于券商的状况一直延续到今年。今年开始,在牛市中赚得盆满钵满的券商给员工加薪,同为证券业的券商从业人员和基金从业人员的收入才开始大致持平。
  话说回来,基金经理对于个人的职业选择来说,要么就服务于公募,要么就去私募,不可能脚踩两条船。但现在基金公司的发展趋势是,不仅公募的钱要赚,私募的也一样不想放弃,多年来基金公司就一直在呼吁放开“专户理财”业务,在这一业务没有放开之前,干脆就借投资顾问之便道,开始了私募的试水。从长远来说,基金公司也会面临和基金经理一样的“二选一”,在公募和私募之间做出选择。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