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基金经理不能变成大散户

发表日期: 2007-04-02 00:00:0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 樊大彧
  “没有《基金黑幕》引发的第一次自我革命的洗礼,可能就没有目前基金行业透明的公司治理、相对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流程,和公众对基金的信任;在经过去年爆炸式增长后,目前基金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其制度缺陷已经非常明显,特别是与私募基金的比较竞争、与公众对基金作为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的期望相比还有不少的差距和不足,应该进行第二次自我革命。”金融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博士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基金缺陷:为了管理费盲目追求规模
  谈到基金的制度缺陷,巴曙松指出,“目前的证券投资基金作为公募基金,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获得管理费收入为主要经营目的。”基金规模越大管理费收入越高,他认为,这就决定,目前基金业势必追求管理规模,即使管理规模超过了管理能力,即使会影响到持有人的收益水平;而与此相对,私募基金追求绝对的收益回报,它会自觉保持适当规模,自觉控制规模不要影响到运作的灵活性和收益水平。与私募基金相比,公募基金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例如公司治理机制上不能采用国际惯用的员工持股或者合伙人制度等。
  去年基金发行创造历史纪录,上半年出现了百亿基金,下半年又出现一天募集400亿的基金奇观,而且全年超过70%的偏股型基金收益率超过了百分之百。
  巴曙松表示,2006年应该说是中国的基金行业爆炸式快速发展的一年,目前中国的基金规模达到12000亿,现在要反思的是,目前市场中有1400家上市公司,我们能够接受的比较合适的基金规模是多少?
  国内目前股票市场市值已超过GDP的一半,但上市公司的盈利还不到全部企业盈利的10%,在这样的证券化程度下,基金规模是越大越好吗?
  巴曙松认为,解决目前的矛盾,需要市场双向扩容。“所谓双向就是,在基金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另一方面要有更多优质的上市公司作为投资对象。中石油、中移动这些拥有高水准利润企业,国内投资者却无法分享,中石油2005年的利润是我们1400家上市公司利润的总和,我们需要一大批优质的值得投资的公司进入市场,包括海外公司。”
  ■基金投资同质化可能再次导致“2•27”式暴跌
  巴曙松介绍,他带领下的基金行业研究团队,在本月初即将推出一份《基金大势———2007基金发展报告》,报告里着重研究了目前国内基金的同质化。“号称是进行价值投资的基金,其持有的组合市盈率比成长型基金的市盈率还要高;号称是小盘的基金,所持股票和大盘基金没有太大区别;号称投资指标股的大盘基金,在2006年下半年指标股行情比较好的时候,它偏偏走得差……一些基金公司并没有按照对投资者的承诺进行投资。”
  巴曙松表示,在某些特定的行业,或比较优质的公司中,基金的持股量已超过50%,甚至达到70%,基金投资行为的高度趋同蕴藏着危机。“2•27暴跌”已经过去一个月,但是这个事情的影响并没有消除,近日,欧盟各国财长会议在布鲁塞尔开幕,一个小议题就是中国“2•27暴跌”。他认为,如果导致“2•27暴跌”的机制和因素没有大的改变的话,如果基金投资同质化、羊群效应依然存在,那么,可以做一个大胆的预计,类似暴跌还会出现。
  巴曙松表示,私募基金里边蕴藏着非常好的专业人才,但目前的法律法规状态导致鱼龙混杂,优秀的投资人才难以形成对资金的集聚效应,也很难出现巴菲特、索罗斯式的人物。巴曙松认为,私募基金相对于公开发行的基金有很多优势,其存在有利于证券市场发展,“多样化的机构投资者相互竞争,是解决投资同质化的办法之一。”
  ■“基金经理不能成为放大的散户”
  在2005年单个基金达到几个亿的规模就不错了,而目前的市况是几个小时募集100个亿。巴曙松感叹,“我们已经走得太快,总结和思考还没赶上来,所以要歇一歇。”“我们担心的是整个行业蓬勃发展之后泥沙俱下,在投资者对基金市场有热情、但是了解欠缺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出于善意对基金发行进行控制,结果管制的结果导致无论是好基金公司、坏基金公司,一发都是90亿、100亿,这就使基金行业原来一度存在的优胜劣汰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和破坏。”
  基金行业为什么需要二次革命?巴曙松表示,2006年中国基金行业爆炸式发展,整个行业的大势很好,但这还不够。“如果基金的投资理念、运作机制没有什么明显变化,它从原来很小的规模膨胀后,其投资行为不变,只能变成一个放大的散户,一样去追涨杀跌。”
  巴曙松表示,一个理想的基金资产管理人应该少看盘,多看企业,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对于机构投资者来说,投资股票就是投资企业,你考虑的是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经理人,要选择什么样的行业;基金经理如果像散户一样总是看盘,就会像一个拿着榔头的木匠,在房间里转来转去,总恨不得找个地方敲打一下,不断看盘的结果就是,总觉得这个曲线会向上、会向下,总会频繁买卖。
  巴曙松认为,基金行业目前处于一个新的制度变革时期,要从公司治理、激励机制、投资流程、投资风格等方面进行创新,向国际成熟的基金行业、运行良好的私募基金借鉴,满足基金持有人的托付与期望。
  基民巴曙松
  面对记者“是否也在投资”的提问,学者巴曙松表示,只是“尝试性地参与,作为研究人员不参与、不体验不行”,并透露,“我一直拿着华夏大盘精选基金,今年以来它一直排第一名,我对华夏大盘基金经理及其投资风格都比较了解,他做事果断,对很多公司比较了解,在目前股市板块轮动的情况下,能够比较好地把握机会。”
  目前很多基金公司为了迎合投资者,纷纷采取高比例分红或拆分等手段把基金净值降到一元,巴曙松反对这种做法,他认为这是基金公司参与误导投资者,这种做法给做得好的基金压力,因为净值增加时导致赎回压力加大,“投资者帮助奖励了经营不好的,惩罚了经营好的基金”。看来在选择基金上,学者巴曙松和自己的观点站在了一起,华夏大盘没有选择“净值归一”,其净值目前为3.68元。
  巴曙松的“重在参与”风格不仅体现于他的投资,他的职业经历也是写照。大学和硕士阶段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之后以工科背景取得中央财经大学博士学位;然后从书斋进入金融一线,历任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中银香港助理总经理、中国银行杭州市分行副行长等职务;现在又回归研究机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偶然中有必然,如同市场的走向”,巴曙松这样总结,“我很认可一种关于治学的说法,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可以在书本中学习的,还有一种是情景的知识,必须有现场的体验和学习积累,这种知识才能掌握到。我在中国银行和在中国证券业协会工作是对情景知识的学习,现在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从事可传授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我没觉得两者有很大的分界。”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