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DII撞上次贷门 结构性设计成卖点

发表日期: 2008-02-12 14:15:25  来源: 环球外汇网
  撞上“次贷门”的QDII“惨不忍睹”,有基金QDII的单位净值一度跌至0.71元附近。相比之下,得益于结构性产品的设计,交行一款QDII产品近日实施了高派息。

  业内人士称,基金公司和银行都在反思QDII投资策略,有的准备在今年放弃直接投资海外股市的方式,转而推出更加安全的结构化QDII产品。

  外盘震荡让QDII无可奈何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带来的全球股市震荡,QDII显得无可奈何,其净值普遍随股指滑落而大跌。有投资者向记者抱怨,去年10月买入QDII基金几乎没有开心过,只能眼睁睁看着净值不断“缩水”,先是跌破面值,接着先后“失守”0.90元、0.80元大关,眼看着又将威胁0.70元关口。

  当初QDII基金募集时市场反映过热,有不少资金属于盲目参与,一旦该部分资金“斩仓”赎回,QDII基金只能部分抛出手中持股,由流动性风险和持股下跌带来双重损失。

  从目前情况看,QDII虽然贵为专家理财,但大多对市场调整表现得“束手无策”,有的甚至未能跑赢同期指数或业绩比较基准。

  有QDII解答投资者提问时称,对于最近的下跌,采取以静制动,理由有四:一是选股时侧重成长性;二是看好所投资市场的经济增长前景,如亚太市场;三是可以减少交易费用,长期而言,投资者本金受到保障;四是若在做多的同时用衍生商品做空避险,方向不见得准确,运气不好的话,可能两头都赔钱。

  让QDII头痛的是,次贷危机尚未出现见底的迹象。美联储在不到一个月内连续两次降息,累计下调了125个基点,但美股的反映平平。套用美国总统布什的话,“美国经济正经历一个不稳定时期,美国人民的饭桌上都弥漫着对经济前景的担忧”。虽然海外投行及QDII普遍对亚太市场看好,认为亚太经济不会在美国经济减缓中受损,但亚太股市的跌幅却“跑赢”了美国股市。有市场人士称,亚太股市前期涨幅较大,出现大幅回调,是正常的市场现象。

  结构性产品规避风险

  从各银行已推出QDII产品设计看,大多数采用直接投资股票、基金或者FOF(基金中的基金)方式运作。某股份制银行人士称,此种运作方式使产品的风险和收益与基金系QDII类似,而银行扮演的更多是代销角色。

  其实,银行系QDII没必要采取如此激进的投资策略,银行客户的风险偏好不同于基金客户,在此前的外汇理财产品中,对结构性产品设计已有较高的接受程度。上述银行人士表示,在大牛市过程中,直接投资股票、基金或FOF的QDII,属于无任何风险保障机制的产品,相应可以获得更高的收益率;但在市场大幅震荡甚至向下探底的过程中,结构性产品的保护机制可使客户本金获得保证,甚至可能在下跌过程中获得收益。

  换言之,大牛市中,直接投资的QDII有望赚得更多。但遭遇下跌市道,结构性产品可以赚得更稳,而直接投资势必让投资者承担亏损风险。值得一提的是,国内首款银行系QDII就是结构性产品。工商银行2006年7月推出的首款QDII,系欧元兑美元汇率挂钩产品,美元资金主要投向卢森堡国际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票据。

  据介绍,交通银行去年推出3款QDII产品,均采用结构性票据的运作方式。例如,其中的“澳视群雄”在运作后的第一个半年,不论股票表现如何一律派发澳元本金的8%固定收益;此后每6个月的估值日,观察股票与期初的表现,并引入“锁高机制”,使客户到期后最少可获得澳元本金13%的总收益;如果在任何一个估值日,产品的总收益超过23%,产品则提前终止。

  交行人士称,结构性产品的设计,使该行QDII在次贷风暴中“幸免于难”。拿“澳视群雄”来说,根据其设计,港股只要有所反弹,客户即可获得相应的收益并能够提前离场;即使港股持续下跌,客户仍能获得保底13%的总收益率。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