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市营销 基金高调推“主题定投”
发表日期: 2008-09-01 00:00:00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 谢卫国
9月学校纷纷开学,基金公司围绕“子女教育”等主题展开定投营销陆续登场。易方达基金日前就表示,将于9月推出主题为“让时间沉淀爱——我爱宝贝”定投系列活动。而此前更长时间内,定投营销普遍采用申购优惠的策略。分析人士指出,定投营销的重点从“价格”转向“主题”折射出基金定投可发掘空间巨大。
定投风险提示被弱化
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全面大亏,投资者不得不面对财富短期内巨幅缩水的现实。一家证券公司的分析师告诉记者,“有位基民5000多点申购的,指数跌到2500点了,他死活要赎回,20%的亏损是他所能承受的极限。”从“追涨”到“杀跌”,一方面说明了投资者,尤其是基金投资者的不理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血”的教训终于让他们明白基金并非“包赚不赔”的买卖。
尽管市场惨跌,基民“伤痕累累”,但基金的整体情况并非一片黑暗。得益于保险等长线机构投资者逢低介入,今年二季度指数型基金尚有120亿余份的净申购。同时,众基金公司纷纷亮出弱市营销“必杀技”——定投策略,散户规律性的申购资金也为基金整体稳定助了一臂之力。
不过,细心的投资者还是发现,在众多的基金定投公告、基金公司网站对定投注释中,风险提示再次被弱化,常以“有别于储蓄零存整取”、“不能规避基金投资固有风险”、“不能保证收益”等一笔带过,而“平均成本”、“平滑风险”、“长期规律投资”、“复利效应”、“聚沙成塔”等诱人概念则是基金公司阐述的重点。
“投”与“赎”如何兼顾
当前,定投业务涵盖了股票型、债券型、货币型基金等各个类型。但有分析师认为,投资者定投股票型基金才可能最大程度上分享上市公司股票成长收益,当然,收益越大风险亦越大。所以,无论是一次性投资还是定投,投资者都应作好盈亏双重准备。
不过,和一次性投资基金存在“择时”风险不同,定投属于长期投资行为,“择时”特点不强,其收益的高低更多取决于“择基”的好坏。
定投优点主要表现在“平均成本”和“平滑风险”。定投是以固定金额和固定周期进行申购,期间,如果基金份额净值走低,那么投资者购入份额增多;如果净值走高,那么购入份额相应减少。总体来说,它在均化成本的同时,也摊薄了风险。
另一个被基金公司谈及的优点是定投的“复利效应”。定投强调的是“投”而非“赎”,强调长期规律投入,以实现投资者预设效果,其间,红利再投资将形成极大的“复利效应”,这一点也被分析师广泛看好。
如此种种优点,那定投是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害”吗?事实并非如此。
以2007年10月至今的市场大跌基金净值巨亏来看,对于纯粹以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为目的的投资者来说,基金定投在赎回操作中,和其他基金投资一样,存在“择时”风险。因此,分析人士表示,基金公司进行“定投”产品设计时应该有一定的针对性,营销时则更应当“向合适的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从投资者角度来说,则应从自身情况出发,做好规划,避免盲目定投。
什么更适合“主题定投”
通常,定投被认为是基金公司针对月收入稳定的工薪阶层量身订制的一项业务,是持续营销的一种。不过,细心的投资者发现,目前市场内的大部分基金定投业务多数是针对单只产品进行,基金公司多半只是利用定投对投资者“压力小、易操作”这一属性,以实现扩张目的,而在营销“卖点”上却挖掘不深。尽管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引入了“置业”、“子女教育”、“养老”等主题,并围绕这些主题展开投资者教育,但显然,单只产品的定投方式还是让人感觉基金公司用心不足,或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而“战场”的另一端,一些产品本身更具主题规划特性,或经过组合设计、风险更低的定投业务则更被投资者看好。
分析人士认为,就当前已有的基金品种来看,设计上比较有特色、更符合主题投资需求的定投产品有这么几类:
一类是生命周期型。这类产品的契约设计对资产组合和配置比例进行了明确规划,其极强的纪律性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基金经理投资的“随意性”。
总体而言,生命周期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定期做出相应的资产配置调整,保证了投资组合的风险和回报,这与投资者“置业”、“子女教育”、“养老”等主题目标更为匹配。
另一类是组合设计型。这类产品通过基金产品的组合,兼具稳健与激进特色,并给投资者一定的组合选择权。基金公司开始将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共同参与基金配置、促全资产,放到了同样重要的位置。
最后一类是指数基金。指数型基金被动跟踪某个指数,试图复制指数的表现,在运作的过程中,基本不会受到人为的干扰,没有操作失误的风险,而且管理费用较低。
在上升的市场环境中,指数基金往往可以跑赢大多数主动型基金,而在下行的环境中,则相反。长期来看,只要经济处于上升的趋势,股指就必然是上升的,所以指数型基金是长期投资较好的品种。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