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下的投资:历史重复 剧本不同

发表日期: 2008-09-01 09:25:06  来源: 上海证券报
  又到了周期中不令人愉快的阶段,看看历史或许能稍微令人忘却眼前的烦恼,并增强一些信心。今天的话题是周期下的投资。有三点心得:一是每一轮周期的驱动力都不同;二是周期的客观存在和积极意义;三是风险收益的对比和匹配。

  从过去100年的道琼斯指数看,有三个黄金十年, 20年代、50年代、90年代;两个悲惨十年,30年代、70年代。20年代的明星是钢铁和汽车;50年代的最爱是消费和电子;90年代的科技是我们最熟悉的。每一波牛市中的主力板块都是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主要驱动力。30年代的萧条,70年代的滞胀,则是熊市的不同版本。只看指数,历史重复;细看内容,剧本不同。

  第一个剧本:繁荣萧条。1920年代道琼斯从60点到380点。背后的驱动力是大量的移民从欧洲过去,汽车和电器开始普及。20年代公司的股利倍数基本在20倍左右,意味着公司的盈利和分红能力是在真实的上升,股利收益率在5%左右,高于4%的贴现率。但是1928、1929年的突然暴涨,让股利收益率下降到3%,投机泡沫出现。政府在8月突然出手刺破泡沫将贴现率提高到6%,大萧条就此产生,1932年指数跌到41点,回到1903年的水平。

  第二个剧本:繁荣通胀。1950/60年代,道琼斯从160点到1000点。战后“婴儿潮”带来的消费、电子热潮成为主要驱动力。政府吸取了1930年代的教训,货币供应一直充足;但是长期的繁荣,加上日本、德国的兴起对资源的需求,导致通胀压力增大,1960年代末的通胀率已从过去的2%上涨到5%,商业利率达到6%,而股利收益率只有3%。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将通胀率从5%推高到11%,导致道琼斯在1973/1974年暴跌45%,连带香港跌了90%。随后的高通胀,一直将道琼斯压制在800-1000点之间,直到1982年通胀消除。1966年的995点直到1982年底才突破,16年的“滞胀”(GDP增长2%,通胀7%)让我们见识到了通胀对股市的危害。

  第三个剧本:繁荣(通胀/通缩?)。1983年到现在,道琼斯从1000点到14000点。IT技术提升了整体社会的劳动生产率,创造了类似电力、铁路、汽车这些革命性的投资机会。美国企业的全球运营也是一个因素,把低附加值环节外包,中国、印度等富裕后又加大了对美国产品服务的需求。到2000年股利率只有1.5%,而商业利率5%,泡沫已经很明显了。政府再次吸取了1930年代的教训,不断降低贴现率去让经济软着陆,也为今天的次贷危机和商品泡沫埋下了伏笔。第三波剧本的结局是通胀还是通缩,专家们还在争论。

  我们只想知道,第四个剧本会怎样表演?是我们期待的资源革命,如新能源新材料;或者是智能化、自动化的全面普及,如机器人;或者是医学革命带来的人类健康;或者只是一次传统的周期更替。

  最后是三点心得。第一,周期是客观存在的,不能也无法躲避,只能面对和适应。然而由于惯性思维,即使在周期拐点出现后,投资者依然停留在过去的轨道上,导致损失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强周期性的股票,关于拐点的警惕虽然令人疲惫,但是投资者显然不能像持有成长股那样,长期持有强周期股票。

  第二,周期有积极意义,在于通过市场手段淘汰落后的行业或企业,促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并给新兴企业发展的空间和机会。对于在一轮周期中落败的企业,投资者应去思考它为什么失败,看它有没有反败为胜的经营策略和产品,而不能一厢情愿地守株待兔,盼望股价回到以前的高点。

  第三,风险和收益的匹配。在最悲观的时候,只要你觉得地球不会停止旋转,人们还需要上市公司(前提是它能生存下来)的产品和服务,看看股利率和商业利率的对比或许能带来投资良机。1932年底部时股利率12%,利率1%;1949年底部时股利率7%,利率1%。当然这只是必要条件,还要看经济增速和通胀的变化。过去100年经历的苦难数不胜数,但相信在公平合理的市场经济下,企业和个人的适应与创新让我们对第四个剧本充满期待。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