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价率坐火箭 瑞福进取不以为险

发表日期: 2008-08-26 00:00:00  来源: 证券日报  作者: 闫铮
截至8月22日,国投瑞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投瑞银)旗下基金瑞福进取的溢价率达到53.87%,与1月2日1.01%的溢价率相比,增长了近50倍。其间,瑞福进取曾于5月29日发布风险提示,当天瑞福进取的溢价率为33.72%。此后,瑞福进取的溢价率一路高涨,一度曾突破70%。因此,部分业内专家对其风险提示的频率产生质疑。
对此,国投瑞银在《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瑞福进取作出风险提示是针对价格异动而非溢价率的高涨。至于溢价率的上升,该公司认为,这体现的是投资者对该基金价值的判断。
瑞福进取:没有标准的风险提示
8月15日,银河证券基金研究员王群航在研究报告中指出,在2008年5月底的时候,当国投瑞银瑞福进取的溢价率超过30%的时候,国投瑞银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了及时的风险提示,告诫广大“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理性投资。”但是后来,当该基金的溢价率超过40%、50%、60%,风险日渐升高的时候,该公司却不做任何风险提示了。王群航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他对该基金的这种作法感到不理解。
数据显示,1月2日,瑞福进取的溢价率为1.01%,随后在5月5日突破30%,6月5日,该基金溢价率突破40%,并在6月10日和6月20日分别突破50%到60%,最终在6月26日达到70.6%的高点,此后开始震荡回落,截至8月22日,瑞福进取的溢价率回落到53.87%。在此期间,瑞福进取仅在5月7日和5月29日的风险提示公告中提及溢价率,而这两个时间点正是该基金溢价率突破30%和35%之后。
对于在溢价率增高时,为什么没有持续发布风险提示公告的问题,国投瑞银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瑞福进取发布风险提示公告是基于价格异动,而不是溢价率。对于何为“价格异动”的问题,国投瑞银指出,异动“价格”是指基金在二级市场上的价格。该公司日常和交易所保持密切的沟通,在发布提示风险提示公告的时候,都会和交易所商议发出来。
虽然国投瑞银称风险提示公告是基于二级市场的价格变化,但未明确给出多大的价格变动幅度算是“异动”。国投瑞银对《证券日报》表示,对于如何界定异动,目前没有一个精确的标准。这个幅度需要和交易所共同沟通来判断。国投瑞银还指出,溢价率体现的是投资者对基金价值的判断,具体到瑞福进取这个产品,是否要做风险提示,还要和交易所进行商量。
研究机构:风险已显高
基金业内到底有没有一个提示风险的标准?对于这个问题,海通证券的行业分析师吴先兴《对证券日报》表示,目前业内似乎没有一个标准,不过有一些规定可供参照。他指出,2006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沪深交易所新交易规则规定,有价格涨跌幅限制的股票、封闭式基金竞价交易中出现日收盘价格涨跌幅偏离值达到±7%,或日价格振幅达到15%,或日换手率达到20%的情形的,交易所公布其中前三只股票(基金)当日买入、卖出金额最大的五家会员营业部的名称及其买入、卖出金额。同时,股票、封闭式基金竞价交易出现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涨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20%,或ST股票和*ST股票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收盘价格涨跌幅偏离值累计达到±15%,或连续三个交易日内日均换手率与前五个交易日的日均换手率的比值达到30倍,并且该股票、封闭式基金连续三个交易日内的累计换手率达到20%的情形的,属于异常波动,交易所分别公告该股票、封闭式基金交易异常波动期间累计买入、卖出金额最大五家会员营业部的名称及其买入、卖出金额。
同时,中投证券基金研究员张宇对《证券日报》表示:目前行业内似乎没有一个发布风险提示的统一标准。但从单只基金来看,瑞福进取是一个从牛市的角度来设计的基金,在目前的环境下,风险容易被放大。因此,该基金的风险应该重新进行审视。不过从目前来看,溢价率过高,这本身就是一种风险。
长城证券基金研究员闫红在接受《证券日报》的采访时表示,国投瑞银旗下基金瑞福进取因其基金自身的特性,在市场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市值的涨跌容易被放大。另外由于该基金的特殊性,使得众多资金追捧瑞福进取,结合目前的高溢价率来看,该基金有被资金炒作的嫌疑,存在一定风险。
银河证券基金研究员王群航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高溢价率本身就是一种风险。该基金在溢价率不断攀高的过程中,没有进行风险提示,这有对投资者不负责任的嫌疑。
针对瑞福进取近几个月的行为,王群航在研究报告中也指出,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会因为某个基金管理人的意志而改变,原来的风险不会因为程度翻番之后就不存在了。发展创新型封基,保留住封基这个品种,维护基金市场的平稳、平衡发展,是各个基金公司必须担当的责任,在此方面已经有部分领先的相关基金公司更加应该勤勉尽职。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