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富悬殊基金公司形成“三六九等”

发表日期: 2008-08-04 00:00:00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荣篱
2008年,基金业迎来了最突如其来的寒冬,基金发行前所未有的困难,甚至超过了长期熊市中的2004年。在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暴涨暴跌与管理刚性成本的对比中,基金公司的“贫农”、“中产”和“富豪”也已产生。
不过,丰年之后的基金业并没有显得日子难过,一些基金公司仍然大规模扩军招兵买马,也有个别小型基金公司开始提前缩减费用,做好长期猫冬的准备。
基金公司中产阶级形成
2007年是基金公司管理规模高速扩张的一年,也是其管理成本巨幅上升的一年。多数基金公司除了扩充人员以外,涨工资是必不可少的,相当多公司是成倍甚至几倍地涨工资。然而管理规模潮水退去后,刚性的成本并不能随之迅速缩减,于是基金公司富裕程度的“三六九等”也随之形成。
“公司人员150-200人,股票型基金管理规模400亿元上下,这应该是基金公司‘中产’的一道线”,一位熟悉基金公司的研究人员推测。以此为“贫富”线,截至今年6月底,有17家基金公司管理的偏股型基金的资产规模在400亿元以上,其中管理规模最大的为华夏基金公司,偏股型基金的规模约为1700亿元,估计公司工作人员400多人,可谓基金公司中的“富豪”。紧随其后的偏股型基金管理规模在1000亿以上的分别是博时、南方和易方达。这几家公司的人均股票基金的管理规模都在3-4亿左右,也就是人均创收450万-600万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易方达基金公司,该公司股票基金的管理规模为1011亿元,而其公司人员也就在200人上下,可谓“富豪”中的佼佼者。
股票基金管理规模在1000亿以下400亿以上的基金公司中,还有一些基金公司日子过得相当不错,以深圳一家中型公司为例。该公司的市场形象一直不温不火,规模扩张并不象一些大公司那么引人注目,但在人员成本扩张上也并没有大跃进。估计该公司人员约为120人左右,股票型基金的管理规模在480亿上下,其人均创收额并不输于“富豪”级的基金公司,面对不景气的市场应该可以做到“家有余粮,心中不慌”。
虽然经历了一年多的大牛市,但对60家基金公司来说,“家有余粮”的并不多。截至今年6月底,仍然有20家基金公司的股票型基金管理规模低于100亿,以一家基金公司最低50-60人的人员规模计算,这批基金公司的人均管理资产规模大多低于1亿元,有些公司甚至不足千万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截至6月底的统计数据显示,虽然基金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较去年高峰时有近50%的损失,但基金管理份额几乎没有下降,这就意味着,基金公司还有可能面临投资者大规模赎回的风险,那时,“中产”和“富豪”们最多是减减肥,而贫困线以下的基金公司则生存堪虞。
提前猫冬还是逆市扩军?
也许正是出于对未来的悲观预计,近期有个别基金公司开始大幅缩减费用,这一缩减并不是目前基金公司常见的减少销售和广告费用,而是在投研、差旅费上都进行了限制。有人士透露,这家基金公司是一家管理规模在100亿左右,而工作人员在140人左右的公司。该公司在去年高峰期间,管理规模曾超过200亿,人员扩张较快,并且进行过较大幅度地涨工资,有分析人士认为,由于管理规模的巨幅减少和工资、人员的刚性上涨对公司的成本压力可能已经显现。
不过,记者发现,行业内对2008年基金公司的生存状态并没有太大的担忧,大多数被访人士均表示:“无论如何今年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就算去年今年人员增加不少,工资也成倍地涨,但去年前年基金公司有大量盈余,要过紧日子也不会是在今年。”事实上,确有基金公司正在逆市扩充人员队伍。不止一家基金公司透露,今年又招收大批应届毕业生作为人才储备,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去年工作人员不过200左右,到目前已扩充到300上下,其中不少人员是近期新增的。除了人员的扩张以外,基金公司还在进行耗资巨大的设备扩充升级。有人士介绍,由于去年基金客户增加迅猛,基金公司的客户系统根本没办法及时地升级服务客户,过去的系统大概只能应付几万客户,而一年多以来,一些大型基金公司的客户增加了上百万甚至几百万户,系统升级迫在眉睫,而这种升级动辄上千万。确实,记者尝试登陆数家基金公司的网站使用网上互动咨询,均告失败。此外,还有人士透露,现在不少基金公司已经或者正在准备发行QDII,而QDII的清算估值也是国内基金公司的软肋,需要做的事还很多。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