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试水伤痕累累 QDII基金欲打造独立投研团队
发表日期: 2008-07-19 16:52:25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祁和忠,于春敏
基金系QDII是除去A股基金外,众多投资者心头的又一处伤痛。当去年九、十月份首批的四只基金系QDII扬帆出海时,它们寄予了国人对全球理财的无限美好憧憬。但仅隔半年之后,平均30%多的跌幅,蒸发了巨额财富,而且极大地损害了投资者对于QDII基金的信任。
除美国次贷危机、人民升值等客观因素外,基金系QDII在投研人才、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瓶颈,也是导致基金系QDII出师不利的重要原因。而正在发行中的国内第10只基金系QDII——交银环球基金如何突破这个瓶颈,则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从保守到激进
截至7月14日,国内已成立了9只基金系QDII产品,除今年6月27日成立的海富通中国海外精选最新公布的单位净值仍保持在1元外,其余8只都已在1元以下,介于0.6190元与0.9700元之间。
回顾上述9只产品的成立过程,基金系QDII经历了从保守到激进的急剧转变。作为国内第一只试点QDII产品,成立于2006年11月2日的华安国际配置是一只保本型基金,投资对象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显示了管理人对进军国际市场的谨慎态度。该基金的基金经理团队由数名A股市场投研成员组成,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参与对这只产品的管理,逐步向其国际投资顾问学习。
截至今年6月30日,华安国际配置的单位净值为0.9670元,从成立至今的一年零八个多月时间里,亏损了3.30%。期间,该基金曾于今年5月31日冲上历史高位1.050元。从其业绩表现看,该基金的净值波动性较小,较好体现了保本型基金的低风险特征。
虽然华安国际配置曾一度取得了5%的收益率,但是这个成绩是在2006年~2007年全球股市单边走牛的情况下获得的,该基金实际上遭到了很多人的否定。在牛市气氛的推动下,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到高风险股票基金产品上,这成为去年九月份以来的基金系QDII产品全部为偏股型基金的主要原因。
这种急剧的转变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基金系QDII由起初的谨慎试水,到纵身跃入国际市场风急浪高的深水区。而从近半年多来的实际结果看,去年九、十月份发行的四只基金系QDII产品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重创,快速建仓和过度集中于港股投资的重大失误,将管理人在投研能力与管理能力方面存在的致命性缺陷暴露无遗。
投研瓶颈成致命伤
对于基金系QDII所经受的重大挫折,有关方面设计的国际投资顾问制度及所谓的投研人员配置“1+3”要求是主要原因。据一位海外基金业专家介绍,在国际资产管理业,基金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的买方,需要对其旗下管理的资产组合一视同仁,提供投资咨询业务与资产管理业务存在利益冲突,也与海外成熟市场的相关法规有抵触。
而所谓的“1+3”,即基金公司至少拥有一名在海外工作5年背景的人员和3名在海外工作3年背景的人员。为了达到证监会基金部的这项要求,各家基金公司本着尽快拿到QDII资格的批文的目的,在短时间内争抢有海外工作背景的 “人才”,尽管这些人也许并无多少专业投研经验或投研能力。基金公司支付了数倍于通常水平的高薪,挖来的却是一批没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金经理。基金系QDII兵败海外,貌似偶然,实则必然。
两条路径突破重围
惨痛的教训证明,在发展基金系QDII业务的过程中,如果好大喜功,企图速成,就可能会使国内居民的大量理财资产置于险地。中国内地基金业如何突出重围,重新担负起资产管理的信托责任,不辜负上千万持有人的信任,这成为一个急迫的课题。
已经有部分基金公司在发行QDII新基金意识到这个课题,譬如,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正在发行中交银环球基金就聘请了有31年投资经验的郑伟辉任基金经理。
据悉,郑伟辉曾任施罗德 (香港)公司专户投资部主管,曾管理香港大学9家大学中7家大学的退休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超过30亿美元。
业内资深人士介绍,合资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系QDII要弄潮国际市场,就需要聘请已经功成身退,但又愿意出于爱国心而为祖国资产管理业的发展而效力的专业人士。因为要让国际一流投研人才回国,不仅仅是高薪就可以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具有一定实力的内资基金公司来说,则可以通过在海外设立分公司或在海外并购的方式,走出国门,把基金系QDII的投研部门直接放在海外。
总体上,基金系QDII要培养自己的投研人员,建立独立的投研体系,最少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但为避免基金系QDII沦为海外资产管理公司中国销售点的命运,似乎也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