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金马稳健回报基金经理程洲:阵痛背后的希望

发表日期: 2008-07-07 09:17:43  来源: 上海证券报  作者: 程洲
  当中国经济连续十几年高速成长之后,高通胀终于不可避免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当全球石油价格涨到145美元的时候,高于60%的价差空间,让“资源品价格管制”话题也终于有了新内容。一方面是7%、8%的CPI高企,一方面却是汽油、柴油每吨提高1000元,同时再伴以紧缩的信贷政策,一时间宏观经济未来堪忧,资本市场人人自危,投资的上空看起来阴云密布。

  忧虑不无理由。

  年初紧缩的信贷政策就让市场对今年的经济增速打了个问号。有人把银根紧缩比喻成经济增长的阀门被关了,对GDP贡献卓著的投资被硬生生地降低了速度,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以及出口退税政策的改变让很多出口企业盈利下降。

  而此次能源价格的调整更是对需求起了强大的抑制作用,这不仅仅体现在钢铁、建筑、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巨大的成本上升,近期甚至表现到了日常消费方面。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同时减速,从而使得对中国经济增长减速的担忧成为市场整体趋势方向。

  于是市场越来越悲观。担心经济体增速减弱的程度,担忧企业由于成本上升、需求被抑而引起的盈利下滑,更有关于“高通胀下岂能安心投资”的说法。但是如按照股市反映的正是市场预期的说法,股票指数自高点一路下滑的表现,是否这种预期的释放和消化呢。

  情况是否如想像中那么悲观?投资真的就此没有希望?

  投资的根本还是在于基本面本身,我们不妨还是回到经济上去找答案。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正在经历增长模式的转变,这一点被很多人开始认同。而这种转变在微观上落实下去,则是企业盈利增长模式的转变,尤其在很多行业中,原先的利润增长往往来自于量的增长,"跑量"是很多企业最惯常用的招数。高产量,自然会导致高消耗,导致能源的过度消费。这种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必将带来长期的痛苦。

  如何促使企业去转变?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发挥市场本身的作用,通过价格机制的自我传导,往往能够达到优胜劣汰的结果。而此次资源调价,正是为此。正确的调整应基于更加市场化的定价方式,也必定有利于通过价格波动来寻求供需之间的平衡点。

  而从价格管制到价格调整机制的顺畅,虽然在一定阶段会影响中国目前所处的高耗能式增长模式,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的回落,但是可以让企业在阶段性的压力阵痛中,真正的“痛定思痛”,促使他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技术生产水平,增强管理能力,以降低成本、产品升级来改善其盈利增长模式。从长期来看,这可以让经济整体走的更加健康和长久。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