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QDII等待“花样翻新”

发表日期: 2008-06-25 00:00:00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 张炜
  银行系QDII的海外投资市场进一步拓宽,近期先后有消息称,将有望投资澳大利亚和韩国。这对以分散投资风险为卖点的QDII来说,有利于投资功能的增强。可到目前为止,投资者还未看到新品迭出,产品仍以“老面孔”为主。
  QDII出现这样的尴尬,是因为业绩不争气的缘故。多款基金QDII的单位净值损失近四分之一,银行系QDII虽以相对稳健著称,但也严重套牢了投资者。建设银行首款股票型QDII发行于去年7月,6月17日的单位净值跌至0.8782元;中国银行的中银新兴市场(R)去年10月底开始运作,6月19日的单位净值跌至0.8254元。
  在海外股市去年以来的大跌中,QDII先后遭遇次贷和高通胀两股“寒流”,中银新兴市场(R)等发行于去年股市顶部的产品,可谓生不逢时,在最错误的时机涉足了海外投资。大跌后的QDII,已有产品遭遇清算。新产品销售越来越艰难,发行规模趋于“迷你”。但在海外,各国普遍对来自中国的QDII资金给予欢迎。例如,韩国金融服务委员会前不久表示,正寻求成为中国QDII机制下的可投资国家。如果此事达成的话,未来2至3年中国机构投资者投资韩国资本市场的金额有望达到60亿美元。
  所谓的QDII可投资国家,是依据银监会的规定,商业银行应选择在与中国银监会已签订代客境外理财业务监管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境外监管机构监管的股票市场进行股票投资。实际上,基金QDII不受投资地的限制,银行系QDII若是FOF产品,通过海外基金也能间接投资更广泛的市场。例如,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一季度投资组合中,英国、澳大利亚、韩国、美国股票分别占8.61%、8.28%、7.17%、6.96%。建设银行“海盈1号”3月末持有54.5%的海外股票基金,该基金的持股有19.2%和5.0%发布于澳大利亚和韩国。另据不完全统计,外资银行中有大约30多款QDII涉及新兴市场投资,包括“金砖四国”及巴基斯坦、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韩国、尼日利亚、土耳其等国。
  对QDII来说,分散投资的价值在于分散风险。即便在眼下各国股市普遍走熊情况下,分散投资仍可避免“全军覆没”。截至6月13日,今年以来累计有涨幅的股市并非寻不到,俄罗斯、南非、巴西、墨西哥主要股指分别上涨了2.89%、7.29%、5.19%、2.97%。亚太股市接连发生“股灾”,越南股指大跌59.80%,菲律宾、印度分别大跌29.46%、25.13%,但也有跌幅相对温和的。例如,韩国和泰国同期跌幅分别为7.90%和8.79%。再从全球性的指数来看,MSCI世界指数、MSCI成熟市场、MSCI新兴市场分别下跌9.42%、9.37%、9.85%。美国主要股指的跌幅均小于 10%,其中费城半导体指数仅下跌3.49%。这意味着QDII若全球配置合理,又合理把握股票仓位,并非不能避免净值大跌的悲剧。
  不过,现有的银行系QDII有些“陈旧”,要么热衷于港股,几乎全部投资港股,或近半投资于港股;要么集中于新兴市场。这样的投资组合在前几年或许获利颇丰,但在今年的市场上成为了“败笔”。尤其香港股市炒作了“港股直通车”预期,去年10月以来的跌幅不算小。银监会今年以来先后开放QDII投资于新加坡、日本、美国、英国等国股市,但中资银行普遍未将成熟市场作为QDII的投资方向之一,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原有的QDII也大多未进行投资品种调整。今年1月中旬以来,四大银行未再推出QDII新品,新发行的QDII主要由外资银行唱主角,中资银行则“甘愿寂寞”。
  银行系QDII有待“花样翻新”,更好规避市场风险,捕捉投资机会。对于银行来说,往往对新的市场较为谨慎,认为QDII在不熟悉海外市场的情况下,不宜盲目直接投资,以免支付昂贵的“学费”。如果与海外基金合作,采取FOF的运作模式,对投资目的地就更有挑选性。眼下的海外市场虽然熊市居多,但若银行系 QDII不改变现状,错失可能出现的投资机会,势必导致其与基金QDII拉开差距。待市场由弱转强后,银行系QDII仍可能很难在销售上获得优势。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