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到灾区做什么

发表日期: 2008-06-12 11:09:25  来源: 解放日报
  据说因传言证监会考虑对灾区公司上市申请放宽要求,最近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扎堆四川灾区。

  一句话吊起私募股权基金大胃口。说起来,为灾区企业投资,对恢复灾区生产生活、促进灾区经济发展都有着显著意义,绝对是好事一桩。不过,从近几年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的操作手法看,却又让人高兴不起来。中国的私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说到底还是赚钱容易。私募投资人凭关系、利用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无知,以便宜的价格拿到即将上市的股权,然后把企业送到海外股市。只要企业一上市,私募股权基金就能获得数倍甚至十几倍的回报。难怪,一听到证监会可能对灾区企业“开绿灯”的传言,这些牛气冲天、衣食无忧的投资人要冒着余震危险,纷纷赶赴灾区了。

  私募股权基金的发源地在美国,“洋私募”的理念与国内同行截然不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企业界出现多元化浪潮,造就了一大批体量庞大、效率低下的企业王国。这时候,以私募股权基金为代表的金融家,创造了杠杆收购模式,利用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一举收购企业,然后以大股东身份控制企业。之后,他们聘请最好的分析员,判断哪些公司可以卖掉,哪些可以重组,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在公司治理上,对于称职的管理层,他们优化激励机制,调动起积极性;对不合格的管理者,直接解雇了事。几年过去,企业的结构明晰了、主业突出了、效率也提升了。这时候,私募股权基金高价卖出股份,拿到丰厚回报。

  同样是丰厚回报,但美国的私募为社会创造了价值。他们嘴里谈的是投资回报率,实际上代表了效率,改变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促进了企业的新生。金融家让美国产业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让美国重新超越日本,夺回经济老大地位。

  暂且不论中国私募的水平能否与美国私募比拼,但这次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有意介入灾区重建,应该发挥金融的力量,把社会上的资本投入到最需要资金的企业。同时,私募应竭尽所能,发挥产业和资本经验,帮助四川公司革新观念,提高效率,为灾区留下一批栋梁企业。否则,若是单纯带着投机心态去灾区,继续玩“空手套白狼”的把戏,这样的生意做不长,也无法得到社会尊重。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