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户理财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泡?

发表日期: 2008-05-12 09:36:25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程满清
  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4月初几家基金公司争抢专户理财第一单的热闹情景还记忆犹新,但市场希望能藉此源源不断引入成百上千亿元资金的热情期盼,在沪深股市迅速反弹的机遇下并未能实现。

  截至目前,在已经获得专户理财资格的28家基金公司中,已经与客户签订正式合同的仅有交银施罗德、易方达、南方和华夏4家,真正入市的资金仅有约6亿元。虽然其他不少基金公司此前纷纷表示早在几年前就备战该业务,并已经草签合同或正与多个客户洽谈,但迄今为止仍未传出新进展,资金成批入市预期并未实现。

  实际上,周边的台湾地区自2001年开放“一对一”的代客理财,以及自2005年开放“一对多”的资产账户管理,整个专户理财业务到2006年11月发展到并不是很大的规模之后,就步入了只减不增的下滑状态。“由于管理的资产主要来自于追求低风险、低收益的机构,再加上市场波动过大,令基金公司在专户理财业务中基本无利可图。”曾供职于台湾基金业、现任农银汇理基金公司投资理财部总经理汪圣芬向记者如此表示,这些都值得内地基金公司借鉴。

  客户与投资经理两头都缺

  “虽然目前只有4家基金公司签订了正式合同,但强者愈强的分化趋势已经初见端倪。”上海某券商研究员指出,易方达、南方和华夏都属于知名的“全牌照”基金公司,拥有丰富的年金、社保等资产账户管理经验,交银施罗德在公募基金管理方面也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投资风格。

  不仅如此,上述基金公司通过以往管理年金和社保账户,累积了相当丰富的客户资源,在拓展专户理财业务上先发优势明显。“就如同是左手倒右手,原来的一些资产管理账户资源,可以直接转为专户理财。”该研究员表示,相比较而言,中小规模基金公司面临的压力非常大。

  在28家获得专户理财资格的公司中,有相当比例在前两年大牛市中迅速壮大起来的。“虽然这些公司凭借着一定的规模优势获得了资格,并且专门针对该业务作出了较大投入,但缺乏稳定的业绩和品牌支持,在开拓客户方面困难重重。”

  “我们已经筹备了很久时间,但迄今为止也只有一个客户,还没有正式签合同。”在与记者私下交流时,深圳某基金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显得有些沮丧,他用了一句“看上去很美”来形容自己的感受。记者还了解到,人才短缺也是中规模基金公司开拓新业务的另一大制约因素,不少公司的网站上都挂出了招聘专户投资经理的广告。

  一位基金公司投研人员向记者抱怨,由于目前行业内整体面临人才紧缺的局面,其所在公司在招聘专户投资经理时显得有些“饥不择食”。“在交流时我发现,有些经理之前并没有公募基金的管理经验,投资风格可以说是非常激进,甚至是不规范,很有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出现很大的风险”,该投研人员深感担忧。

  利益输送仍堪忧

  作为新生事物,专户理财业务在开闸之初,就引发了各界对于利益输送问题的担忧。虽然证监会在3月底陆续出台《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公平交易制度指导意见》、《特定资产管理合同内容与格式指引》,但仍有诸多监管漏洞和业务细节亟需填补或明确,再加上专户理财特有的私密性,利益输送隐忧非常之大。

  首先,如何保障同一专户投资经理旗下多个账户之间的公平?未来,一个投资经理掌管多个专户将变得很普遍,不排除发生这类情况:一个投资经理管理10个专户理财账户,其中1个账户的资金来自管理者个人、亲友或关系密切者,或者是与委托人私下承诺较高的业绩提成,该管理人有可能利用手上的其他9个账户,给这一账户“抬轿子”。其次,委托人通过多家基金公司运作专户,如果购买某上市公司的股票超过一定比例,甚至是达到“坐庄”程度,怎么办?

  按照当前的规定,专户理财交易明细只需要每个月向客户透露,监管部门最多也只能是抽查,如此高度的私密性令监管难度非常之大。据汪圣芬介绍,由于允许现金和有价证券委托操作,利用专户理财特有的私密性对市场价格进行操纵,在台湾已有先例出现。“目前监管部门虽然制定了防止利益输送的大原则,但并没有框定具体尺度,建议就公平对待相关利害关系人出台的操作原则和指导方案,包括委托人、被委托人、交易员、投资经理、有关亲属关系等等。”

  银河证券高级分析师王群航认为,加强信息披露,是应对利益输送相对有效的方法。安信证券研究中心付强博士认为,就如证监会对唐建、王黎敏“老鼠仓”案件进行严惩一样,在通过完善制度设计防范专户理财利益输送的基础上,监管层必须加强事后监控并加大对违规的惩罚力度。“一旦抓住就进行重罚,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业绩压力之辩

  虽然拥有不受仓位限制、账户规模小、风格灵活的优势,但产品期限短、追求绝对收益、对收益进行提成等特点,令专户理财所面临的业绩压力要远高于公募基金。

  “仅仅依靠这一优势,能否取得相对于公募基金的显著超额收益,是个问号。”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市场欠缺金融衍生工具的前提下,专户理财只能通过快进快出来锁定短期内的绝对收益。一家台资基金公司老总曾向记者表示,台湾地区专户理财业务之所以在开闸两年后就步入下滑阶段,根本原因就是无法取得比公募更为优异的业绩。与此同时,该业务“一对一”的特点,又迫使基金公司投入巨大的人力,应对来自于客户的频繁沟通交流需求。“养一大批人,又赚不了什么钱,基金公司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不过,上海一家基金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所接触的高端客户大都为机构和企业,对风险和收益的把握更理性,有的只投资固定收益类产品,业绩压力并不大。”

  汪圣芬认为这一说法并不具有说服力。“投资低收益类产品,基金公司只能提取不高于公募基金的微薄管理费,无法赚取业绩提成,可以说是赔本赚吆喝。”她指出,虽然短期来说可以树立其品牌形象,但从中长期来看,追求低收益、低风险的机构和企业,不可能成为基金公司拓展专户理财业务的方向。“从欧美成熟市场和台湾的经验来看,发展方向绝对是高端个人客户。”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