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赛春:忘记信托责任是基金行业的灾难

发表日期: 2008-04-19 11:11:19  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 吴君强
  《华夏时报》:今年以来,以基金为代表的机构盲目乐观,是被套牢的主要原因,当时,在众多因素不明朗的情况下,机构为什么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谨慎?

  江赛春:基金经理的思维并没有及时转换过来,他们过分强调前期的有利因素,比如人民币升值、流动性过剩、经济高速增长等,这些都是过去两年牛市的根基,但对通胀、大小非、次贷危机等不利因素明显重视不足。不过,基金不存在故意的杀跌动机,一个较好的成绩对投资者和对他们都是有利的,但他们确实没有强化风险意识。

  《华夏时报》:在您看来,上证指数从6100点跌到3100点,机构互相杀跌,是不是这轮暴跌的最直接因素?

  江赛春:从实际操作来看,机构在下跌中途杀伤力的确很大。对于基金来说,在下跌初期,减仓并不明显,更多的是采访观望或者结构性调整策略, 只是到了2月份之后,在市场恐慌情况下,才加入了互相杀跌的队伍。

  《华夏时报》:去年下半年,基金在蓝筹股上“抱团取暖”,今年上半年,基金互相杀跌,这种集体非理性倾向是不是说明我们的基金还是缺乏独立的思考和个性化的操作?

  江赛春:蓝筹股是基金的必配,基金购买蓝筹无可厚非,也不能称之为“抱团取暖”,这个词多用于形容熊市困境,但机构肯定对去年的蓝筹泡沫负有责任。从群体角度来看,大多数基金经理仍然采取“随大流”的操作策略,所以蓝筹的价值被放大,产生泡沫,部分基金在选择时机上出现问题,对市场风险考虑不足。

  《华夏时报》:经过这次暴跌洗礼,会不会迎来一波基金经理下课潮,将有一批基金从业人员被淘汰?

  江赛春:如果基金业绩持续恶化,到了今年年底,基金业的形势是不乐观的,肯定会出现基金经理下课的趋势。但基金业内人员流动也很频繁,不能一概认为基金经理下课,就是基金业绩造成的。

  《华夏时报》:投资者积极性被重挫,目前新基金发行情况惨淡,基金最好日子是不是已经过去了?

  江赛春:最好的日子是不是过去了,现在还不好说,但基金行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应该是已经过去了。2006年和2007年,是基金爆发性增长的年份,以后这么快的业绩增长是不太可能发生了。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