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银首选基金经理史博:市场疯狂肯定要交学费
发表日期: 2008-03-29 14:28:13 来源: 华夏时报 作者: 吴君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早上6点起床,8点左右到办公室,第一件事是打开电脑,浏览当天的券商报告和晨会纪要,8点半公司内部晨会,之后还可能有一系列的内部讨论会或者与外部券商的交流。中午有一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这期间,得到楼下的食堂把午饭解决掉。1点钟股市再次开市,即使有午餐会,也要尽量赶回办公室。公司的下班时间都是5点半,也可能八九点钟回家。
这是一个典型的基金经理工作日,史博也如此。
这位有着10年从业经验的基金经理现在负责运作泰达荷银首选企业基金,同时还兼任研究总监。基金规模不算大,业务加行政,事情也不算少。
"基金经理很像农民,干得是体力活,但是还得靠天吃饭。行情好的时候,大家都有好收成;行情不好的时候,就要看各人的努力和眼光了,这跟农民种庄稼还是一样,碰上没有雨水的日子,搞不好就是一年颗粒无收。但是通过勤奋和呵护,也许还可以有相对不错的收成。"性格内敛的史博自嘲时笑声爽朗。近来由于股市震荡加剧,史博最近更关注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入把握,以便能够有足够的信心和定力迎接市场的跌宕起伏。因为工作时间紧凑,《华夏理财》的记者对他的采访分成三次才完成。
在外人看来,基金经理在资本市场呼风唤雨,拥有高地位,享受高收入。但在史博看来,基金经理是标准的职业经理人,个性被掩盖在组合之后。投资分析需要大量的阅读,个人时间难免受到挤压,史博以前爱看的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诸如聊斋,明清笔记,各种漫画,如今基本上束之高阁了。说起股市的大起大落,他引用老子的"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来说明暴涨暴跌都是短暂的,建议投资者稳定投资情绪,不要冲动,盲目乐观;更不要悲观泄气,妄自菲薄。
正是这十年,史博作为基金业的"老人",见证了中国股市的跌宕起伏和基金行业的发展壮大。
1998年从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毕业后,史博进入博时基金公司做研究员,一年多的时间里调研了40多家上市公司,2000年有机会去英国工作十个月,体验到了成熟市场投资分析的实际做法。2002年6月,史博进入湘财合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泰达荷银的前身),2004年07月至2005年2月,史博担任湘财合丰周期的基金经理,这期间,该基金的增长率达到9.44%,远高于同类产品2.87%平均增长率,更是跑赢大盘15个百分点。2005年,史博加入中国人寿在投资部做高级投资经理,他负责的股票账户2005-2007年上半年年业绩优异,得到了公司充分的肯定。
一幅白边眼镜,话语不多,表达严谨、逻辑缜密,记者面前的史博,气质偏向于工程师。对于过去的业绩,史博只字不提。他只是告诉记者,如果自己基金持有的股票跌了,尽管不是他自己的钱,他也会非常心疼,"不心疼、不总结,只会有更大的损失。" "对我来说,能够通过我的专注和努力给投资者带来回报,这是基金经理这份工作的魅力,真正吸引我的就是这种职业荣誉感。"史博说。
不过对于股市整体的起落,史博显得心态平和。 "去年,新基金一发就发400个亿,百姓还不明白基金是怎么回事,就蜂拥追逐,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我当时就私下说,投资需要的是缜密分析和理性判断,这种盲目的群体性热情肯定要交学费的。"说到兴致之处,史博引用"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建议投资者按耐住一时的激情,不要追高。"投资者是在交学费还是在获取收益,只有事后才知道,而不是事前。"史博说,"做投资一定要有前瞻性,否则在股市气冲斗牛的时候大举进入,随后而来的必然是寒山一带伤心碧"。
按照史博的思路,在股市,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有自己的优势,个人投资者虽然综合分析能力不如机构,但也能够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甚至通过常识获得较好的收益。
同样,关注一个基金经理的能力,不能只关注其单年的业绩,还是将时间坐标拉长,一个牛熊转换之后,基金经理的真正能力才会展现出来。
对于基金行业的变化,史博的看法同样辨证,他说,无论行情好坏,基金业都是在"洗牌",行情好的时候,看哪个基金能抓住机会,乘机发展壮大,行情坏的时候则是"负向洗牌",看谁遭受的损失最少,"用巴菲特的话来说,就是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
"中国资本市场,前程远大,不代表一路坦途。"史博的总结话语,同样充满辨证味道。
"前程"虽然"远大",但现在的史博更愿意每天尽早回家,如果公司的活能带回去干,他肯定会回家办公,这样可以照顾到家庭生活。在家里,他会逗自己的儿子玩,"儿子才2岁,现在正是需要跟他建立感情的时候。"史博说。而篇头的那句话: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则是他的理想了。
《华夏时报》:听您的朋友说,您不喜欢"大赌",愿意长期持有,这算不算是一种价值投资理念?价值投资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该如何去坚持?
史博:我是认同价值投资理念的。价值投资最难的是如何评估一个企业的价值。如果股价到了预期的价格卖或不卖,这种决定反而是容易的。你如何评估一个企业,你对这个企业的评估方法或者体系是否有信心,做价值投资,这种评估过程才是最有挑战性的。因为企业面临的外部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渗透出的信息也不断变化,在这种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之后,追求绝对收益的投资人,在股价达到预期的时候,就会选择卖出。相对收益的投资者,则会选择相对便宜的企业。因为公募基金经理有些时候是必须进行投资的,所以对企业不但要有绝对价值评估,还要有相对价值评估。
《华夏时报》:著名私募基金经理但斌也是价值投资的拥趸,他认为价值投资最好就是长期持有,象巴菲特一样把股票拿10年,有些基金经理认为,坚持价值投资也应"顺势而为",比如做长波段?您认为呢?
史博:应不应该做波段,不仅与对企业的价值判断相关,也与对市场的判断有关。如果认为市场是单边牛市状态,应该长期持有,如果市场处于震荡状态,从获取收益的角度而言,做波段应该是正确的。但一旦做波段,就不排除做错的可能。如果企业的基本面本身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而且,企业在市场的价值也没有发生大幅的变化,长期持有是对的。但长期持有也不排除做错的可能。中国的企业面临自身的商业格局和竞争格局变化非常快,导致企业的内在价值被评估的难度比较大,所以要根据最新的信息进行投资调整,其中包括果断的买入和卖出。
《华夏时报》:去年股指被推上了6000点,现在股市呈单边下跌状态,是否是基金相互砸盘的结果?
史博:大多数基金的操作以不影响市场趋势为基准,无论是买和卖都影响不了市场的长期趋势,其次,基金组合的构建大多数都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受其他基金公司的干扰。但当市场有波动的时候,基金产生分歧,某个基金减持另一个基金的重仓股时,现象上会产生"相互砸盘"的误解,但这最多是现象,不会是目的。再说砸别人有什么意义呢,(笑)而且如果判断错了,卖光了自己的筹码,也砸不动别人。
《华夏时报》:在众多公募基金经理转身私募的时候,你却从保险公司返回公募基金上处于什么考虑。
史博:做私募最大的优势在于激励机制。做公募则有比较好的平台,因为是团队做战的方式,学习的机会多,能够了解各个产业的发展。
《华夏时报》:在保险公司做投资和在基金公司做投资,在操作理念上有什么区别?
史博:基金经理要么是与其产品的业绩基准比较,要么是与业内同类基金的其他基金经理的业绩作横向比较,大家都希望排名靠前,对公司有贡献。而像保险公司这样大的投资机构,核心的目标是追求长期的绝对的收益。
《华夏时报》:从目前的情况看,基金的业绩主要依靠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比如一些前期表现较好的基金,在更改经理后,业绩滑坡明显。如何看待这种个人能力决定论?
史博:在我看来,基金经理对基金业绩的贡献度是很大的,但是团队的力量仍然是最重要的。同时也要看基金契约的具体情况,如果契约给基金经理的调控余地比较大,基金经理对基金的贡献度,无论是正的还是负的都比较大。但如果契约对基金经理约束比较大,基金经理的个人影响能力就少了,最极端的例子,一个纯粹的被动型指数基金,无论谁做基金经理,都是没有主动投资的空间的。 大多数基金公司都希望把基金的业绩长久保持下去,但这是一步步的过程,而且波动是必然的,不能因为一些基金今年和去年业绩相比相差比较大,就一定把责任归咎到基金经理身上。
人物简介:
史博
金融学硕士,十年基金从业经验,特许金融分析师。1998年至2002年,任职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部以及市场部。2002年加入泰达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担任研究部总经理、首席策略分析师。2004年7月至2005年2月曾任泰达荷银价值优化型周期类行业证券投资基金(合丰周期基金)基金经理。2005年2月至2007年6月任职于 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股票投资部,任高级投资经理。2007年6月重新加入泰达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投资副总监,同时兼任研究总监和荷银首选企业基金经理。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