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跳槽忙
发表日期: 2008-03-14 00:00:00 来源: 金融时报 作者: 吴学安
良禽择木而栖。2007年,基金业人才流动的频率加快,仅去年上半年,基金经理离职就达163人次,约占基金经理总数的41%。今年以来这种现象愈演愈烈。
流 动
伴随着A股市场出现前所未有的动荡,资本市场从业人员过度流动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不仅证券营业部老总频繁跳槽,普通职员、证券分析师也在跳槽,基金从业人员也以超乎寻常的速度频繁跳槽。
日前,一巨型基金刚刚运作不久,即传来其基金经理辞职的消息,这对于不少冲着该基金经理名字来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当头泼下一盆凉水。总经理是基金公司最关键人物,据不完全统计,从去年到现在,已有10多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发生变更,占行业内公司总数20%以上。如去年,跳槽的基金经理已经达到2006年整年人数的1.6倍,有的从这家跳到另一家,更多的是从公募基金跳到私募基金。
来自天相投资的一则统计显示,去年度基金经理离任比例高达近40%,平均任期不足18个月,短的只有几个月。而美国基金经理平均任期5年以上,优秀的基金经理人都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任期。在国外,为防止控制人权利滥用,不少国家都有保护公司高管的针对性规定,如规定辞退任期未满的董事需支付巨额赔偿金,但在国内类似的保护性措施几乎是空白。
根 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认为,中国资本市场目前的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积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并将其纳入到中国要建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体系中去。这表明中国的私募基金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对此,有专家指出,快速扩张的私募基金业短期内促成了基金经理短缺瓶颈,而私募基金缺乏最基本的监管,这也是造成基金经理跳槽风愈演愈烈的动因。如何让私募基金从地下走向前台是证券业监管的当务之急。
权威分析人士认为,现在很多基金经理转投私募,很大原因是短期业绩的排名导致他们心浮气躁,身心交瘁,希望在私募的天地里寻求更宽松的环境和更多的薪酬。
私募基金对基金经理另一大诱惑就是收入。如果说,公募基金经理拿到近千万元的年薪已经让人瞠目结舌,而私募基金经理拿到几千万元的年薪大家都觉得再正常不过了。一位在去年投资业绩超过68%、管理规模超过10亿的基金经理打个比喻说:“以一笔1亿规模的私募为例,去年的行情翻一倍就是1亿,按照最基本的二八分成模式,也能拿到2000万,但我去年的收入还不到这个数的10%。”由于不受仓位比例限制,也不需要披露投资状况,私募基金不会被跟风或被阻击,在去年以来的市场行情下,两倍的收益实属平常。在此情况下,私募基金惯用的收益分成模式将使基金经理的收益远高于公募基金公司所得。据一位基金经理透露,同样的资金规模,同样的收益率,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经理的收入能差10倍。
对 策
人员高流动对于基金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很高的行业来说,实属正常情况。但在国外,优秀基金经理很少有这样频繁的跳槽现象。一只基金能不能保持基金净值的持续增长和基金份额的稳定,关键在于基金经理人的周密布局和战略眼光。业绩短暂的领先并不难,难的是长期持续稳定增长。巴菲特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所操盘的基金保持了几十年持续的高成长,而不仅仅是个别一两个年份的业绩增长。显然,基金经理人的频繁跳槽是无法实现这种战略决策的,基金的净值在很大程度上成了随着大盘涨跌而涨跌的“断线风筝”。
让人羡慕的高薪使得基金经理成为人们向往的“金领”。然而在投资者热情瞬间点燃、市场快速膨胀的中国,这些“金领”们也有很多忧心的事情。股市下跌时,实际上是建仓的好时机,但基金投资者此时往往会大量赎回,当赎回量大时,基金经理则不得不卖股票应对,而市场上涨时,投资者购买增加,基金经理只能加仓,由此必然造成较高的运作成本。
基金经理人不断跳槽,必然导致公司的风格不断变更,从而形成国内一些基金公司空壳化趋势。令人关注的是,当基金经理人纷纷告别公募基金之时,恰恰也是公募基金规模大发展、资金不断流入之日。因此,保护基金持有人的利益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基金规模增加,不少基金公司利润惊人,公司员工的待遇也相当丰厚,但若要考虑基金公司独立主体因素,大量财富实际上只是通过公司进行了转移,公司本身没有任何积累而言。其实,单纯依靠薪酬是难留住基金经理的心的。如何留住优秀人才已经成为基金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有业界人士建议,国内基金业应借鉴国外经验,完善股权激励机制,鼓励员工长期工作,增强公司的凝聚力,确保基金业长期稳定发展。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