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鼠仓”再现 谁该为此负责?
发表日期: 2008-03-07 00:00:00 来源: 金融时报 作者: 石晓芳
背景
2007年,原上投摩根成长先锋基金经理唐建,以其父亲和第三人的账户,先于基金建仓前买入了新疆众和股票,获利逾150万元。无独有偶,原南方宝元债券型基金及南方成份精选基金经理王黎敏,使用其父亲的账户在基金建仓半年后买入了太钢不锈股票,获利在百万元左右。
近日,有媒体报道,证监会已对唐建和王黎敏发出行政处罚通知书,两人均被终身禁止入市,并且被处以约150万元的非法所得罚款。
当事人•王黎敏
2000年,王黎敏进入南方基金公司,历任研究部研究员,开元基金助理,南方稳健成长基金助理,开元基金经理。离职前担任南方宝元债券型基金及南方成份精选基金经理。
作为南方基金公司六名拥有CFA资格员工之一的王黎敏,曾是业界的“明星基金经理”,其管理的基金金元在2006年曾屡获大奖。
观点
“目前被查出来的,是基金经理以直系亲属名义买卖股票获利,但是,如果基金经理不是让直系亲属买卖股票获利,而是让朋友或者关系好的其他人买卖股票,这算不算‘老鼠仓’呢?如何追查取证呢?”一位资深业界人士疑问,无疑也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新难题。
基金业中的一部分人无视职业操守和法律监管,利用内幕信息为己获利,不仅打击了基民信心,而且对于正处在繁荣期的资本市场监管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因为公募基金一向被视为“阳光”资金,如果公募本身都频出问题,股市健康运转的基石就会受到很大的冲击。“老鼠仓”作为股市的“蚁穴”,会在多大程度上侵蚀股市,一位基金公司人员表示,“结果只能取决于还有多少‘老鼠仓’会逐步曝光。”
关于金融市场的监管,无论如何有效,总是会有漏洞。金融专家指出,金融从业人员道德风险的发生,尽管有管理体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存在问题方面的原因,但基本的原因还是从业人员的自身的道德素质问题。2007年私募基金业绩整体跑输公募,对此市场从职业道德层面探究原因时,有观点指出,业绩差从表面分析似乎是私募的操盘水平比公募差,但不可忽视的另一个原因是私募基金与客户关系密切,有无形的道德约束,所以高度珍惜客户资金,面对风险他们更多采取了保守操作策略;而公募基金一方面出于报表压力,另一方面出于盲目扩大规模的考虑,在市场高估值状态下仍然投入大笔资金,客观上使得基金投资者的资金处于极大的风险状况中。中国船舶被拉到200元高价后,仍有基金在入场推高就曾遭到投资者诟病。
“老鼠仓”事件只是公募经理人道德缺失的一个层面。一位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2007年以来,基金业内前所未有的经理人变动就在某种程度上与此有关。根据天相公司数据统计,2007年基金行业大变动后,2008年趋势不改。截至今年2月17日,2008年以来已累计有41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涉及南方、华安等多家基金公司。这位人士透露,虽然基金经理的大规模变动多被认为是为基金专户理财做准备以及正常的优胜劣汰,但是另一种原因则是:从逻辑上讲,基金最重视的是净值,基金经理只须把净值推上去,而不考虑可否兑现,一段时期后辞职,既兑现了“老鼠仓”得利,又可以保住名声,甚至可以以“明星经理”身份投奔新基金。
普遍的观点认为,基金经理“老鼠仓”之所以能出现,在于这种犯罪的成本太低。“老鼠仓”本质上和贪污受贿差不多,但是处罚结果却只是局限于罚款和免职;这对于那些已经积蓄丰厚的人而言,影响甚微。所以如果不上升到严厉的法律制裁程度,将难以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但也有人士指出,综合考虑目前我国的法律环境,投资者期望“老鼠仓”问题彻底杜绝是不现实的,这一现象也并非中国独有。我国《证券法》第43条明确禁止包括基金在内的证券从业人员买卖股票。这种规定与国外有较大不同,美国等国外基金行业中,基金经理是可以买卖股票的,但是需要信息公开透明,一旦发现内幕交易,处罚相当严厉。我国证券从业人员普遍收入较高,希望利用证券市场获得财富增值的心理应该说也比较正常,但是法律在这方面的严格限定使他们失去了这一途径。从此也可以判断在2006年至2007年那样的牛市下,“老鼠仓”问题决非个案。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