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研模式创新各显神通

发表日期: 2008-03-01 00:00: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余喆
  □本报记者 余喆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随着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的迅速膨胀,再加上基金经理流动频繁的客观环境,面对着今年股市不确定性的增加,给基金投资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基金公司都在积极应变,尝试各种投研模式的创新,其中颇有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尝试。
  博时的四大金刚
  在这些投研模式的创新中,博时的尝试最令记者倾心。
  从06年开始,博时就在思考投研模式的转变。07年开始,博时将基金经理按照投资理念的不同分成价值、成长、混合、数量化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投资总监领导。所以,在采访博时基金时,当四大金刚鱼贯而出,各自阐释自己独特的投资理念和市场看法时,颇有种惊艳的感觉。
  长期以来,对价值投资的理解混乱一直困扰着记者。巴菲特是价值投资,彼得.林奇也是价值投资;富国天益陈戈那种青睐白马股的叫价值投资,华夏大盘王亚伟那种挖掘反转型公司和隐蔽资产的就不是价值投资了?现在,博时这种人以群分的投研模式设计似乎已经回答了记者的疑问:价值投资并不能简单理解为投机坐庄的对立面,实际包含了丰富的实践方式。
  价值组擅长财富分析,发现公司,愿意“做在左边”,这是价值投资;成长组更愿意把握趋势,提高效率,经常“做在右边”,也是价值投资。不可否认,不同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难免不同,非把他们放在一起,恐怕每次都要为理念的不同发生争执。而分组后,相同理念下的人讨论问题可能效果更好。
  当然,分组也可以淡化行政层级。四大金刚都是能人,与其让他们去争一个投资总监,最终一荣三损,不如一人一个总监,各施所长,各安其职,形成良性竞争。博时去年在规模膨胀如此之快的情况下还能保持业绩的全面开花,分组模式恐怕功不可没。
  融通的行业基金经理制
  博时的问题是能人太多不好摆平,融通作为中型基金公司,则首先要解决留住人才的问题。除了薪酬方面的硬指标,对于以人为核心的基金公司来说,如何让基金经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实现其价值,同样是留住人心的重要途径。
  于是,行业基金经理制应运而生。通过让优秀的研究员担任辅助的基金经理,负责某一行业的个股配置,不仅打通了投研体系中信息交流的渠道,也给研究员更大的发展空间和目标,锻炼优秀研究员的市场感觉,储备基金经理后备力量。
  实际上,投研体系的设计无非是投资和研究两大块或分或合,或者半分半合。从基金公司开始树立价值投资理念,对投研体系的设计就一直在探索过程中。一些大型基金公司的设计理念过于超前,希望打造“流水线”式的投研模式,像工厂一样进行标准化、大规模生产,但时间证明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我想,基金公司既然以人为核心竞争力,在投研体系的设计上恐怕就应该把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第一位,以如何让基金经理及研究员发挥能力和发展自己为核心,结合基金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和管理模式、薪酬水平进行设计,才有可能在越来越大的市场挑战前立于不败之地。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