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新秀的背后

发表日期: 2008-02-23 00:00: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余喆
  □本报记者 余喆
  我一直认为,以地域对人或事进行划分是件很无聊的事。但北京、上海、深圳这一圈金牛基金公司采访下来,却慢慢体会出京沪深三地基金公司各自的一些特点,总结起来似乎也有些意思。
  这个话题始于上海。在与上海基金公司的朋友吃饭时,大家对为数众多的沪上基金公司中难以产生巨无霸困惑不已:国内首家基金公司诞生于上海,“老十家”中占据三席;目前上海基金公司超过20家,在数量上位居国内首位。但截至去年底,只有华安一家资产管理规模突破千亿元,大量中小型基金公司不温不火地行走在业界的中后端,宛如一群面目模糊的讷言者。
  按理说,早在1992年党的十四大就明确提出把上海建设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人浓厚而悠久的理财传统也使这里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二十多家基金公司选择落户上海,说明上海的确具有独特的吸引力,但为何海派基金公司总也不能涌现雄踞一方的霸者,却造就了不少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呢?
  在场一位资深人士的话点醒了我们:“你们看看上海目前发展势头好的基金公司,就知道为什么另外那些为什么做得不好了。”的确,汇添富和上投摩根这两家目前上海滩势头最猛的基金公司,都以市场化为特点,颇具活力。相反,一些资历更老的基金公司,却显得死气沉沉。“这和上海金工委的强势是分不开的。”这个强势的婆婆据说去年给上海券商老总的封顶奖金只有50万,相应地,辖下基金公司自然也好不到哪去。管得过死,市场化自然无从谈起。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这家公司拥有强大的股东支持和政策优势,去年发行了多只新基金。“在渠道开会时,我们都是下级,只有他们公司更像是上级单位。我们是求渠道办事,他们却像是安排工作。你你你,去把这个办了!”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渠道负责人如是说。这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去年的发展势头已明显减弱,投研团队的领军人物频频流失。“还是公司内部的问题,市场化程度不够。”
  实际上,本届金牛基金公司得主很多是后起之秀。经过走访,记者发现市场化导向可以说是他们成功的共同秘密。没批新基金,所以只能在加强渠道沟通上下工夫,实实在在地把工作做细;公司实力弱、薪酬水平不具吸引力,所以只能在投研体系上求变,给投研人员看得见的发展空间。
  “人无压力轻飘飘,水无压力不出油。”在市场化的环境中,付出和得到成正比,人的主动性才能被充分调动,压力往往也可以转化为动力。深圳、广州之所以金牛基金公司层出不穷,恐怕和两地政策环境宽松、基金公司市场色彩更浓密不可分。
  “上海最缺的是企业家、创业能手和首领”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调研上海电气集团后发出如此感慨。“上海建设金融中心,要以市场为核心。”刚刚上任的屠光绍副市长更是一语中的。在依靠给政策吸引基金公司落户上海之后,恐怕只有进一步改善市场基础和服务,不仅取市场化之形,更要落其实,真正让沪上的基金公司具备打市场、闯天下的内在动力,让一个个模糊的面目清晰起来。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