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神话再现 转型的高潮年基金业共享花样年华

发表日期: 2008-01-02 15:19:00  来源: 华夏时报
  3.3万亿的规模,1.1亿的开户数,A股市场近30%的资金占有率。如果2007年你还不懂基金为何物,你的2007年是不完整的。这一年,每4个家庭中就有一个购买了基金,基金总规模已达到居民储蓄总量的六分之一。这一年,基金理财的观念深入人心。伴随着基金业的发展,一个包括国内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企业年金、投资咨询、海外投资、专户理财的多元化业务格局逐渐形成。

  最大机构投资者形成

  今年以来,基金资产净值总额已经达到31651亿元,较去年底时增长了3.7倍。截至12月21日,今年新成立的58只基金共募集资金6054亿元,较去年的4107亿元增长47.4%。100亿成为新基金的首发规模,受制于过大的认购量,基金发行普遍采用比例配售的方式,上百亿元的基金在一两天内即被抢购一空。4月10日,上投摩根内需动力的首次发行吸引了超过900亿元的认购,创出国内基金新发认购额新纪录。10月15日,QDII基金上投亚太的发行吸引了超过1162亿元的资金认购。

  随着市场的发展,千亿元的基金公司也开始涌现。三季度末,博时、华夏、南方等10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超过了1000亿元,其中前三家公司管理规模超过了2000亿元,这10家公司管理规模占基金业总规模的比例达到50.81%。

  伴随着基金业资产规模的迅猛增长,证券投资基金已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收益神话再现

  很多人说,2006年基金的收益神话不可复制,2007年底的数据表明,今年股票基金的收益率再度翻倍。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的股票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18.39%,与2006年仅相差3个百分点。偏股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08.87%,平衡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102.65%。尽管四季度市场情况复杂,依然有很好的收益。虽然指数基金整体业绩强于主动型基金,但业绩领先者仍然要靠主动型基金。

  截至12月21日,96只开放式股票型基金业绩翻番,第一名华夏精选的收益率高达212.9%,创出历史单年度最高收益率。71只混合型基金平均净值增长107.91%,其中有38只收益翻番。主动型的股票基金平均收益没能跑赢指数,但平均110.83%的涨幅仍然极为可观。混合偏股型基金的年平均收益率为97.53%。债券型基金也业绩不俗,33只债券型开放式基金的平均收益率达到了16.86%。当然,收益最高的当属封闭型基金,达到了164%。

  不过,9月以来发行的4只QDII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4只基金均处于亏损之中。

  转型的高潮年

  谁也不能否认,今年是基金转型的高潮年。2007年以来有多只封闭式基金到期转型,封转开受到热捧。

  数据显示,目前开放式基金共有332只,占全部基金数量的90.46%,封闭式基金则从去年年底的53只减少到目前的35只,数量只占9.54%。根据基金契约,封闭式基金到期后,可以选择清算解散,也可以选择转为开放式。到目前为止,所有到期的封闭式基金,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后一种方式。这使得基金的阵营出现分化。

  基金转型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扩大了基金规模,特别是偏股型基金的规模,初步估算,将为市场增加大约900亿左右的增量资金,管理费用也同样不俗。

  除了"封转开"以外,其他创新方式也开始出现。短债基金转型为普债基金,保本型基金变身其他类型,指数基金改变跟踪标的等。短债基金之所以转型为债券型基金,主要在于收益的诱惑上。相比短债基金,普债型基金持有的债券组合期长,对应的收益也高。另外,普债基金还可以打新股,普债基金产品设计上的优势,是驱使短债基金转型普债基金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金转型选择偏股型基金为主体现了市场的主导性,市场上有足够的需求,基金格局也将随之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对于基金公司来说,基金转型是一次难得的持续营销机会,从国金证券基金经理评价体系中可以发现,在基金经理的安排上,体现出基金公司对转型基金颇为重视。

  基金业面临挑战

  2007年是基金业的一个里程碑,基金在这一年获得了极大发展,可发展的同时也遭遇了一些问题。

  第一,基金同质化,即A股市场上资金性质和行为模式高度趋同现象。几百只基金,几十家基金公司没有任何差别,它们的股权结构一样,管理方式、激励方式一样,1000多只股票,可大家只盯着那200只,扎堆蓝筹,忽略中小板。

  "这也许是持续营销下基金规模迅速膨胀的无奈选择,动辄几百亿的申购量,中小板股票根本难以填补这个口,基金公司不得不买大盘蓝筹。"天相投顾副总裁陈朝阳告诉记者,"我们的市场面临投资品种单一的问题,可供选择的优质公司并不多。这直接导致了基金的同质和抱团取暖,也限制了基金产品设计的空间及其投资收入的多元化,造成基金公司之间密度极高的交叉持股。还是应该对基金规模有一个科学测量,同长期收益联系起来。"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许小年也认为,基金的行为应归咎于制度环境,政府的窗口指导,对费率的管制,以及对审批的统一要求,造成了市场的波动和基金投资风格的趋同,使基金不可避免要追求规模的最大化而非长期回报最大化。短期的业绩评价体系,使机构片面追求短期的排名而越来越短视,只注重争取规模最大化。

  第二,基金业的进入壁垒过高,对基金的数目以及发起人的资格认定有严格的限制。

  "我觉得基金法应该修改一下,在混业状况下,放宽发行主体的资格,降低门槛,将各个金融机构都调动起来,包括保险等在内的很多金融机构都可以发行基金,这样可以使投资品种变得多元化,机构的选择余地也会更多,这样更有利于稳定市场,使基金在竞争压力下重新回到对基本面的投资,也有利于自己形成多元化的投资风格。"陈朝阳说。

  第三,从业人员的流失。半数受访公司表示,它们每年的员工流失率为15%至30%,平均每个经理任职不超过35个月。这既与它们目前管理费的制度安排有关,也与基金管理公司的内部激励制度相关,同时也与来自私募基金的日趋激烈的人才争夺和竞争有关。对基金核心人员的股权激励不明显,导致人才流动频繁,并频频转向私募。这同时也是造成老鼠仓的一大诱因。

  许小年称,政府应坚定地推动市场化的制度改革。在从业人员队伍的管理上可以试行利润分成制。改善从业人员的激励机制,让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以及基金公司分享利润,从根本上杜绝违规行为。

  陈朝阳也认同他的观点,并表示,公募经理频繁跳槽私募只是这样一个特定阶段下的行为,是市场化的一个过程,从长期的业绩和生存环境来看,私募仍然不如公募。但私募基金的回归显然是一个好事,加强了投资的流动性和基金行业的竞争力。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