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空壳化危机

发表日期: 2007-04-02 00:00:00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程林
  证券时报记者程林
  某知名巨型基金刚刚运作不久,即传来其基金经理辞职的消息,这对于不少冲着该基金经理名字去的投资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无独有偶,近日,记者不断收到基金业内人员变动的信息,从基金公司总经理,到基金的副总、督察长、投资总监、市场总监、研究员、整个行业给人的感觉就是动荡不安。
  只有生长力旺盛的行业,产生强劲的人才需求,才会有巨大的人员波动,但是中国基金业正在发生的一切使人很难乐观,过度的人员流动,将直接导致公司的空壳化。
  法人治理结构堪忧
  总经理是一个公司的关键人物,据记者粗略统计,从去年到现在,大约有10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发生变更,接近行业内公司总数的20%。
  一位离任不久的某基金公司前任总经理对记者表示,感觉在中国基金业职业经理人非常难做,他不但面对市场的压力,业绩的压力,还要面对股东或者控制人种种的要求,平衡各种利益,稍不留意便有下课之忧。
  该人士表示,国内基金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不完善,以自己所在基金公司为例,各股东名义上比较均衡,但实际上公司运作基本归一个人说了算,包括公司的产品选择,人员任命等,控制人的话语权很强。基金公司的公司治理存在比较大的问题,这种情况下职业经理人很难做,是做股东的传声筒甚至是傀儡,还是坚持自己的方向?稍有不如意股东就找你的毛病,而且股东的要求特别多,一旦对你不满意就让你下课,理由有很多,业绩一般就挑你投资的毛病,投资做得好就挑你销售的毛病,你销售做得也好就挑你公司管理的毛病,反正总有办法挑你的毛病。
  “在国外,为了防止控制人权利滥用,不少国家都有保护公司高管的针对性规定,例如辞退任期未满的董事需支付巨额赔偿金,但在国内保护的措施不充分。”该老总认为。
  高管流动加大公司流动
  记者观察发现,基金公司变更新股东或者变更高管后,为了控制公司,它更倾向按自己的意愿来安排公司的管理模式和人员设置,而会将不利于其操作的公司原有高管边缘化或者辞退,转而安排自己的人。
  据记者了解,某基金公司在高管变更后,一年之内,公司的副总几乎全部更换,全换成与股东单位或与现总经理有关联的人士;公司的研究部人员流失了80%以上;而公司的部门经理一级变动率也在50%以上,公司旧人流失严重,与此同时大量引进新人,这几乎是国内基金公司人事更替的一个缩影。
  而一家老牌基金公司,近期人才流失也相当惊人,公司副总辞职,投资主管辞职,一些比较优秀的基金经理和部门负责人也纷纷离去,其中去私募者有之,去合资基金者有之。
  根据统计,2006年,基金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离职率高达15.6%,基金经理离任人数是当年年底基金总数的38.6%,若包括一些实际已经变化但还没对外公布的人员,比例还要更高。
  实际上不光是基金的高管及投研部门,那些没有披露的基金公司市场部、客服中心等流失率更为惊人。以客服中心为例,一般一个基金公司客户服务中心基本在15—20人左右,呼叫中心大约在10人左右,不少公司一年的时间流动率就达100%以上。
  基金公司空壳化现象严重
  高企的人员流失率,不断变更的公司风格,导致国内基金公司空壳化特征日益明显。那就是空有基金公司外在之名,运作基金的核心专业人士过度流失,公司的理念,系统化培育迟迟不能成形,但却在市场不断地挖角招人,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诚然,去年以来随着基金规模增加,不少公司利润惊人,公司员工待遇也相当丰厚,但是若考虑公司的独立主体因素,大量的财富实际上只是通过公司进行了转移,公司本身没任何积累而言。公司文化没有建立,投资理念频频变更,也谈不上抗风险的能力,长此以往,基金公司的空壳化现象将更为严重。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基金行业应借鉴国外经验,推进股权激励,鼓励员工长期工作,这将极大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和稳定性,有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但由于这一领域比较敏感,未来进行的时间表还不十分明确。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