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是理财工具而不是发财工具

发表日期: 2007-03-31 00:00: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刘传葵
  去年整个基金业的爆发性增长是所有业内人士期盼的,也正是由于基金业有史以来最大面积的优秀投资业绩引发的财富效应,迄今仍吸引着投资者的资金源源不断地向基金涌来,从近期基金发行100亿封顶到限时限额的“比例配售”就可以看出老百姓追捧的热情。但是,在这种热浪奔涌的背后,应该说不少投资者是抱着发财的目的而来,其实这是对基金认识的一个误区,因为基金只是理财工具而绝不是发财工具。
  所谓发财,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短期内的赚钱足以极大地满足投资者对财富或金钱的欲望。而我们知道,去年基金的理财业绩是一次集体偶发性、不可完全持续的投资回报,所以业内对基金今年的收益预期普遍比较谨慎。但是投资者热情高涨的行为本身已经说明他们对此并没有清醒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偏差势必产生不少问题。
  潮来急,则去也急。如果短期内基金的业绩达不到投资者较高的愿望,而转化为整个基金行业规模的大幅度波动,这对行业的稳健发展乃至单个基金的管理都不是好事情。还可能影响一般投资者对一个行业或产品的认识,因为普通投资者可能没有耐心感受和认识一只产品真正的特性,这对产品和行业的发展后劲和长期可持续是不利的。此外,基金产品自身的一些特性也容易使一般投资者忽视基金风险。比如,一只20元的股票在当前算中价股,跌3%是六毛钱,一些投资者会感觉跌了不少;但一只一元钱的基金跌同样比例是三分钱,只是前者绝对下跌金额的1/20,从而使一般投资者对基金净值的下跌没有股票来得那么感觉明显,但其实我们知道,在投资者同等总额投资中这个损失的绝对金额是一模一样的。基金的这种特征,确实使投资者容易忽略风险。
  过分追求业绩的做法类似于对市场的“涸泽而渔”。一些投资行为容易加速股指的大幅攀升,这显然不利于市场的长期稳定。还有,对一些个股的过分挖掘和“讲故事”,会导致市场好不容易形成的一些投资理念或价值观的夭折,价格的过分或不正常攀升将会影响整个市场的长远发展。在狂热的利益驱动氛围中,基金经理容易成为市场上捧以为神的对象,不能冷静地看待去年的业绩增长。其实,去年业绩增长除了其投资水平、能力等因素以外,更多是基金本身制度的力量在造就这种普遍比较优良的业绩。比如说基金的“双十”规定就限定了基金必须组合投资,而正是组合投资降低了风险,使基金更多分享了牛市中诸多好的上市公司的成长回报;又比如,基金合同对投资比例的限定,使得基金经理哪怕在去年曾经数次看错市场,但由于基金合同对股票投资有最低比例的限制,从而使其即便在看空市场时也保留了大量股票仓位,这样一来,判断错误也不可能演绎成实践中的空仓,从而很好地分享了牛市盛宴。而一般投资者则很可能因为判断错误而完全踏空。
  就基金业自身而言,切不可为了销售等自身利益而对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火上浇油;切不可因为市场环境好而放松了产品和整个行业的创新步伐;不能因为短期业绩好了、基金好销售了而忽略了原来的一些工作,比如投资者教育、基金产品创新乃至行业制度创新等。总而言之,对基金是理财工具而不是发财工具的认识,不仅仅是一般投资者的事情,也是行业内应该清醒认识的问题,千万不能因为阶段性的财富效应放松认识上的这根弦。一个国家的民众,正常的情况是靠社会分工、工作岗位去取得自己人生的财富,这当中当然可以靠基金、股票等金融产品进行理财活动,但如果仅仅靠这些虚拟产品完成自己的财富梦想,那只能是个案性的而不可能具有普遍性和长久性。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