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 规模持续增长 多维度择优布局

2024-06-22 08:26:53 来源:

  近年来,ETF基金数量规模持续增长。相较其他公募产品业务,ETF及指数业务是当下景气度最高、最具发展空间的方向之一。复盘2023年以来ETF市场的发展变化,从资金需求、产品属性和投资逻辑三个维度出发,不同类型的ETF产品各有千秋。■方正证券

  A ETF规模持续增长

  截至2024年5月10日,全市场927只非货币ETF合计规模达23217.88亿元,较2022年末、2023年末分别增长9741.64亿元和4706.11亿元,继续保持高增长趋势;分类来看,宽基指数ETF和海外ETF两类产品规模增长最多,相较2022年末水平分别增长了6910.73亿元和1281.70亿元,而指数增强ETF规模逆势缩水34.97亿元。

  规模增长主要来自于市场资金申购。产品发行、资金申赎、净值波动带来的规模增量贡献分别为1416.97亿元、9421.52亿元和-1096.85亿元,资金申赎是推动ETF市场规模持续增长的最主要动力。将跟踪相同指数的不同ETF标的净申购额进行合并计算,净申购规模排名居前多为宽基指数标的,其中沪深300ETF遥遥领先,22只标的合计净申购额 超 4000 亿 元 ,科 创 50ETF、上 证50ETF、创业板ETF合计净申购额均超过500亿元;中证500ETF、中证1000ETF等中小市值宽基标的略逊一筹,合计净申购额在200亿元至300亿元之间。

  当前,ETF市场头部集中趋势明显加速。截至2024年5月中旬,22家公司ETF基金管理规模超百亿元,与之相对,排名后20的基金公司管理规模均不足10亿元。头部集中趋势明显加速。

  B

  机构偏好四类产品

  从投资者的偏好来看,机构偏好配置大市值、中小市值、全市场宽基及债券ETF标的。债券ETF以机构投资者为绝对主导,至2023上半年末占比超过90%,其余各类ETF基金个人投资者占比更高,商品ETF个人占比接近3/4。

  细分来看,宽基指数ETF的机构占比超过50%,其中大市值、中小市值、全市场宽基ETF更受机构青睐,机构占比均超过60%;科创创业ETF则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导,机构占比仅为26.60%。

  根据ETF基金半年报和年报披露的前十大持有人信息,统计不同时点各类投资者的持仓市值数据发现,截至2023年上半年,国资机构和保险公司披露持仓规模均超过千亿元,较2022年上半年分别增加472.29亿元和849.38亿元。另有联接基金和个人投资者持仓市值分别增加495.34亿元和2112.61亿元,以上几类投资者是2023年ETF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增量资金来源。

  C ETF布局的思考与建议

  从资金需求的角度看,国资和保险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是过去一年ETF基金乃至整个公募基金市场最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预期未来一段时间依旧如此;受累于过往较为糟糕的投资回报及体验,叠加预期财富和风险偏好的下移,个人投资者权益投资明显收紧,体现为其过往偏好投资的行业主题ETF的规模增量相对有限。

  从产品属性的角度看,不同属性资金的风险偏好及投资策略存在差异,对应适配的投资工具各不相同。机构投资者偏好稳定收益特征的配置工具,以沪深300ETF为代表的大市值宽基标的最受青睐;个人投资者偏好高弹性特征的交易工具,行业ETF成为投资首选。

  投资逻辑方面,市场上可选ETF产品众多,投资逻辑简洁清晰、市场认知度高的标的更易获得资金关注。投资逻辑及认知的背后是投资者对于标的过往业绩和投资体验以及未来收益预期的判断,具备多重逻辑属性的标的能适应更多的市场行情阶段。

  宽基指数ETF:关注大市值、科创创业标的

  从存量规模、资金申赎、产品发行等多角度来看,大市值及科创创业两个细分赛道是投资价值最受市场认可、最具布局价值的赛道方向。

  二者的投资者结构存在极大差异,大市值宽基的主要持有人为机构,最主要投资者、增量资金来源为国资机构;科创创业宽基的主要持有人为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中,保险公司的持仓市值及申购规模较高。

  大市值宽基:市场认知度高,投资逻辑清晰;稳定收益特征的配置工具;配合衍生工具,投资策略丰富。存量产品众多,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基金多达19只;创新产品持续推出,如中证A50ETF、深证50ETF,但较难做大规模;头部产品如沪深300ETF、上证50ETF优势牢固,市场认知度极高,对于增量资金的吸引力极强。

  科创创业宽基:类行业或SmartBeta特征,科创成长标签,强投资逻辑;高弹性收益特征的交易工具。受股票直投受限及较高风险偏好等原因,科创创业宽基ETF的持有人以个人投资者为绝对主导,同其他宽基ETF存在明显区别;大市值风格标的如创业板ETF、创业板50ETF、科创50ETF的规模明显高于创业 200ETF、科创100ETF等中小市值风格标的;头部产品规模优势明显,后发产品追赶难度高。

  行业主题ETF:挖掘稀缺二级行业标的

  2023年以来,行业主题ETF产品发行依旧延续补全和下沉两大产品布局思路。2023年上半年,AI主题行情火热,各家基金公司积极布局TMT主题产品,对通信(通信ETF、电信ETF)、计算机(软件ETF、信创ETF)等之前布局较少、产品线存在空缺的细分行业或主题进行补全。部分公司沿着半导体产业链进行产品布局,包括聚焦于设备材料环节的半导体设备材料ETF及芯片设计环节的集成电路ETF。

  此外,针对周期和中游制造两大产品布局尚有空缺的行业板块,部分公司也进行了新产品布局,代表产品包括油气ETF、黄金股ETF、汽车及零部件ETF、机器人ETF、工程机械ETF等。以上标的大多具备多重投资逻辑,以油气ETF为例,除受益于地缘危机所导致的油价上涨逻辑外,还具备高股息特征;黄金股ETF作为商品黄金ETF的替代,具备避险资产逻辑。

  部分一级行业项下细分二级行业的资产属性及投资逻辑存在明显差异,可挖掘布局投资逻辑独立、具备多重投资逻辑的细分二级行业指数产品。

  SmartBeta-ETF:关注稳定收益或增强弹性导向

  低风险偏好市场环境下,稳定收益特征产品的市场需求确定性较高。红利、红利低波、价值策略产品的过往业绩可证,市场认知基础较好,符合监管政策导向,成为最先获得资金关注的产品品种。

  稳定收益特征导向的因子、产品设计空间广阔,红利、红利低波、价值策略产品只是部分产品形式。除红利、低波、价值因子外,等权重、行业中性、市值、质量、ESG均是可考虑的改进或设计方向。

  除红利(低波)因子外,动量因子是另一个获得市场认可的SmartBeta因子,其因子和产品设计逻辑为增强指数收益弹性,以匹配高风险偏好投资者对于高弹性交易工具的需求。

  港股ETF:关注逻辑优选的稀缺资产和比价资产标的

  稀缺资产:尽管近年来港股市场行情表现持续不佳,但具备稀缺性的优质资产标的依旧具备较高投资价值。互联网、创新药、新能源汽车、可选消费(运动服饰、餐饮茶饮、博彩)、物业等A股稀缺资产的布局价值仍值得关注,但在选择指数标的时需甄别行业主题或个股投资逻辑及基本面置信度的强弱。

  比价资产:受累于流动性劣势的拖累,港股标的相较对标A股标的长期存在折价。过往市场投资者偏好高成长性、高流动性资产,对于折价资产关注较少,导致部分基本面质地稳健的标的价值长期被低估,代表标的包括港股央国企及金融、能源行业标的。但在当下市场风险偏好回落、投资者追求稳定收益回报的环境下,以上高质量低估值资产的投资价值有望被重新认知和定价。

  美股ETF:关注泛红利策略标的

  投资者对于美股产品了解不多,认知更多集中在明星个股,其在进行ETF投资时大多是自下而上出发,首先筛选认知度高、股价表现亮眼的明星个股,之后倒推寻找个股权重占比高、行情走势同个股走势高度相关的行业ETF标的。因此在进行产品布局时,除了考虑行业主题的投资逻辑之外,还应关注指数成分信息,包括重仓个股的个股逻辑、基本面及股价表现、市场认知、权重占比等。建议关注美股泛红利策略产品,定位于宽基产品(标普500ETF)替代。

关注同花顺财经(ths518),获取更多机会

0

+1
  • 飞天诚信
  • 金麒麟
  • 满坤科技
  • 中英科技
  • 凯中精密
  • 旗天科技
  • 广汇汽车
  • 瑞纳智能
  • 代码|股票名称 最新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