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基民,持有的基金忘了叫啥名
发表日期: 2008-09-22 16:09:27 来源: 上海证券报
"紫外线"是地震灾区的一名基民,她在谈到自己买的一只基金时,费了老半天劲才想出名字来,直说,已好久不看了。
自2007年底开始至今的这轮"波澜壮阔"的股市大跌,已让中国A股市场成为年内全球"跌市"的NO.1。
在诸多被关注的主体中,基金业绩和一些制度规定成为人们抱怨的对象。当然,在对资本损益的算计外,人们对当事一方的基民,包括其对基金的认识、损益状况以及投基对他们生活的影响等问题,却关注甚少。
■5000点入市,下岗女工"养命钱"亏损过半
9月14日,农历八月十五。对于陕西省铜川市三里洞煤矿下岗职工,46岁的李晓琴来说,这天和其他时间没什么两样:大晚上就开始串麻辣串子,一大早便和老公上街吆喝买卖。
因为知道我的身份,李晓琴开口第一句话就是:"我的基金能回本吗?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本?"
投资基金这回事,李晓琴是从院子(小区)里的邻居那里听说的。去年的七八月份,市场火得不行,指数一天天往上蹿,基金净值每天都在涨,小区里的人们整天都在议论股票和基金,最后人们都没能挡住这个赚钱的"诱惑",纷纷下了水。
回想起买基金的情景,李晓琴到现在都觉得晕乎,"我是去年8月份买的,10月31日也买了一点,指数在5千多点买的。院子里的同事们都在买,所以我也跟着买了。我什么都不懂,都是跟着别人瞎买进的。我们这里都买基金,起码有50%的人都买了。大多数都是3万多元,最多是8万多元。这些都是矿上给的工龄钱。"李晓琴说。
李晓琴所在的地方是陕西省铜川市三里洞煤矿,她说,那片全都是矿区,因为种种原因,以前的煤矿全都"下马"了。破产那会儿,矿上按照工龄一次性补偿了几万,把工龄买断。现在,国家还发点生活费。
李晓琴说,她身边买基金的都是些下岗职工,国家给的养命钱都舍不得花,放在银行里利息又低,大家都说在"缩水",所以就拿出来买基金,赚点买菜的钱。
和大多数初涉资本市场的人一样,李晓琴和她的邻居们看到的都是收益,而没有意识到风险。
一年之后,提到这些,李晓琴的心情尤为复杂。她说,今年儿子考上了陕西科技大学,开学要8800元,学校每月生活费差不多要600元。因为去年买基金,钱都被套牢,家里又没钱,儿子开学的钱全都是向亲戚家借的。
李晓琴夫妇下岗后,每月600块的政府补助成了她们家的重要收入来源,现在儿子上大学了,这些都得给他做生活费了,而夫妇俩则只能想办法,起早摸黑地靠着做点麻辣串生意,维持生计。
李晓琴说,她把3.3万元"养命钱"都投到基金里去了,现在已经赔进去1.7万元。
在我们谈话的始终,"不懂"二字是李晓琴用得最多的一个词,而她最关心的事情则是,银行什么时候还钱,会不会还钱,因为那是她和她老公的"养命钱"。
■农行理财师:我"被迫"成为基民
杨小姐是农业银行的一名理财师,谈起自己作为基民的心路历程,她笑了笑说,当初是"被迫"成为基民的。
杨小姐说,当初自己也是在银行,大概是2002年快到年底了,那个时候基金卖不出去,但是为了完成工作指标,所以只能自己买,但后来自己买的这些基金也使得自己小赚了一笔。
杨小姐说,现在的情形跟当年很像,基金现在也很难卖,所以为了完成任务,我也只能自己买,但我觉得,在大家都不愿买的时候,或许真的可以买点了。
去年啊,很多人找我开后门,希望能够早点下单,那个时候银行还没开门很多人就排起了长队来买基金,现在啊,我都不怎么敢介绍让人买基金了。
■某基金公司员工:为表忠诚亏了70%
最早买基金是在2006年左右,那个时候买的是货币型基金,大概年收益是在3%点多吧,后来买的是指数型基金,当时是8毛多买的,结果后来涨到1块多钱就抛了,但后来这只基金涨到了2块多。于是,我总结出一个经验就是对于基金要长期持有。
后来我到了基金公司,为了表示对基金公司的忠诚,基本上是在点位最高的时候买了我们公司的股票型基金,由于规定是基金公司员工在半年内不能抛,所以到现在亏了近70%了我也不想抛了。
■某私企财务:几乎忘记所购基金
"紫外线"是"基金-基民群"里一个女孩的网名,是地震灾区──四川雅安一家私企的财务人员,也是我接触的人中比较懂经济的一个。
"紫外线"是2007年5月投身"基民"队伍的。她说,开始买基金的时候,是瞄着"奥运行情"去的,那个时候买基金,大家蜂拥而上,生怕迟买一天就少赚钱,"基金净值一天天地涨,你能不买吗?""紫外线"说,当然,也受了一些营销的影响。
在股市形势喜人的时候,她能跟同事们唾沫横飞地聊到忘记工作。但现在,她在谈到自己买的一只基金时,费了老半天劲才想出名字来,直说,已好久不看了。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