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信喊冤 同行同情 投资者忧虑

发表日期: 2008-09-05 09:47:23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于春敏
  闪电更换基金经理遭质疑

  泰信喊冤 同行同情 投资者忧虑

  前言:踏上漫漫熊途的A股市场显得肃杀而惨淡,昔日笼罩于基金行业身上的耀眼金色光环已被灰色阴霾笼罩。不难发现的是,熊市降临,沉寂的是市场,缩水的是财富,神伤的是投资者,但两年超常规膨胀的基金行业内部却依然热闹非凡。基金经理乃至投资总监、总经理这些“关键人物”流动之频繁,几乎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最近,基金公司人事变动潮再起波澜,泰信一基金经理月换三职,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引发多方广泛热议。

  某位市场人士所言,对今年的基金业来说,有两件事称不上新闻:一是基金净值缩水、亏损程度又加大了;二是包括基金经理乃至高管在内的人员变动。

  但是,日前一篇《泰信一基金经理月换三职 闪电上位遭质疑》的基金经理变动的报道还是让他感到被“雷”到了。该报道说的是泰信优质生活的新聘基金经理月换三职,从另一家基金公司的高级研究员辞职,“闪电 “换身成为泰信基金的一位基金经理。

  对此,我们存有太多的疑问:关于旗下优质生活基金经理的变动事宜,泰信基金有什么话要说?关于今年来该行业基金经理等投资人员的频繁流动,各方到底怎么看?基金经理频繁换防,是这个行业躁动不安的写照,还是正常的人员变动?抑或是,我们已因市场的惨烈下跌而神经脆弱敏感,连“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自然现象都已觉得紧张不安?

  泰信基金:我们很委屈也很气愤

  就上述提到的优质生活基金经理更换风波,《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了泰信基金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情绪显得有些激动,开门见山地说:“关于这件事,我们感到很委屈也很气愤!”

  该负责人称,“聘任朱志权为泰信优质生活基金基金经理,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人事变动,没有任何违规的地方,相关报道有刻意往负面引导的倾向,公司上下觉得很难以理解。其一,在朱志权正式辞去银河基金高级研究员之前,我们就与其进行了接触,进行过必要的考察。在其来公司之后,我们对其正式聘任,就公司选人来说,我们经过了足够的时间,谈不上‘闪电’;其二,媒体因为朱志权从一名辞职者到基金公司新员工,再到担任基金经理,在一个月内转变了三个角色,就冠以‘泰信一基金经理月换三职’的标题,很容易引起歧义;其三,关于‘静默期’的相关规定,是针对基金公司高管和基金经理的,但是在来公司之前,朱志权不是基金经理,是高级研究员,自然没有违反《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

  当被问及泰信优质生活基金经理更换相对比较频繁的原因之时,该位负责人表示,在目前阶段,行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并非泰信所独有。应该说,基金经理的更换,有基金经理个人的原因,也有公司的原因。就个人来说,可能在待遇、职业规划、承受压力的程度等方面有其特殊的考虑,而选择离开。而就公司层面来说,每一次人员调整,则都是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做好风控、提升业绩的角度考虑问题,力求运作得更好。

  基金同行:表示理解 但觉略有不妥

  就泰信优质生活基金经理变换的相关争议,其他基金公司及相关业内人士中绝大多数对泰信基金的做法表示了理解。

  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有多家基金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来,基金行业的人员流动实在太频繁了,也太正常了,投资者其实没必要大惊小怪。经历了市场的大起大落,面对业绩的下滑和投资者的不满,作为基金公司,我们也在反思,在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公司的投研团队建设,大揽贤才,是很多公司思考过后的坚定选择,这也无形中加大了人才的流动性;基金行业尤其是基金经理这个岗位本来就是压力与荣耀共生、责任与诱惑并存的,就基金经理个人层面来说,对工作压力、薪资水平、工作氛围、发展空间等因素的偏好和追求,都是促使其作出跳槽选择的内在原因,行业内的机会很多,跳槽是非常正常的。

  同时,有基金公司老总坦言,经过两年的发展,公募基金数量从200只增加到了400多只,基金经理尤其是优秀的基金经理是非常紧缺的,品牌和实力相对较好的一线基金公司由于内部培养和外部高薪招聘,基本能够满足需求,而对那些中小基金公司来说,熊市之下的生存将越来越难,人才的流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另外,采访中,尽管大多数业内人士对泰信基金的做法表示理解,但也有不少人对其本次聘任优质生活基金经理的做法提出了批评。“不管怎么说,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二者的岗位职责有着很大的不同,刚来公司不足一月就管理几十亿的资产,时间上的确有点太快了。”

  投资者:

  我们很忧虑也很不安

  采访中,一位投资者表示,自己在挑选基金的时候,会看基金经理是谁,但更多的是看公司,所以,除了少数几个明星基金经理外,对于手中大多数基金的基金经理并不是非常了解,更多是出于对公司的信任。所以,谁是基金经理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保持业绩的稳定和增长,但让人失望的是,不少基金走马灯似地换了数任基金经理,业绩丝毫未见起色,真的感觉基金公司是在病急乱投医,我很着急很不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投资者激动地表示,“长期以来,基金公司一直呼吁和倡导市场和我们投资者评价和持有基金要长期化,而不能以一时之成败论英雄,但基金公司自己对其包括基金经理等投研重要角色的频繁更换,在我看来,恰恰证明了它自己的短期心态,而这种心态,必然会影响基金的投资理念、风格和企业文化。总之,看着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化,对基金公司不信任的情绪是越来越浓了。”

  业内学者:

  会加剧短期投资行为

  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副院长蓝发钦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在国外成熟股市,投资人不喜欢基金经理更换,基金经理更替被持有人看成是“利空”。他们认为基金经理的频繁更换,会使基金经理人心浮躁,对投资者的责任心淡泊,一些权威基金评级机构甚至严格规定,凡是有过此类行为的基金,不得参与当年最佳基金经理团队的评选,这一规定对于保护持有人利益,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反观国内市场,基金经理更换的频率之高实在让人咋舌,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暴露出基金管理人信托意识的缺乏,而信托意识的缺乏势必又会影响基金经理的风险管理意识,基金经理为了避免在相对短期的考核期间内“下课”,追求短期业绩最大化成为无奈选择,投资风格随波逐流、短期投资行为严重,这也无形中加大了市场的波动幅度,最终受损失的,是广大的投资者。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