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坚:东亚资金抱成团 更好抗风险
发表日期: 2008-08-01 09:31:5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 孙立坚
美国两家最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因为参与了收购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而出现了750亿美元的资金断层,将次贷风波又推向了新一轮的"危机高峰"。这一险情的暴露,引起了汇市、债市和期市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震荡。
在这场危机中,东亚受到的影响不可小视!单从美国公布的持有"两美"债券所引起的直接损失来看,东亚首当其冲:中国最多,3760亿美元,其次是日本的2290亿美元,此外还有韩国的5.5亿美元等。美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对商品和资本对外依存度较大的东亚各国来讲,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冲击作用。中国和日本两大对美出口国,近期都明显的减少了对美贸易顺差,两大经济体的外汇储备价值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缩水"挑战。
为什么东亚的经济增长模式在次贷风暴的冲击下,会如此痛苦烦恼?这是由于东亚各国到目前为止都只重视和追求 "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的发展目标,而忽视了像美国那样"金融大国"在收益和风险分配上的明显优势!
亚洲要想从制造和贸易大国走向金融大国或金融强国,必须先从当前财富的保值开始,然后再过渡到本区域内的金融制度建设和金融市场完善,让市场充分发挥金融资源配置的有效功能。最后,才能将自己的货币或金融资产推入到国际金融的货币、贸易和投资体系中。要做到这些,最关键的是,东亚各国要加强区域间的金融合作,重视对东亚制造业创造的外汇财富保值问题上的金融合作!
首先,各国独自在欧美市场上的外汇资产运作,由于相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资金规模而言,不能够做到完全有效的投资组合,因此,风险的分散能力是十分有限的。如果亚洲资金能够通过一个整合的载体,就容易形成一定的资金规模,做到较为完全的投资组合,以达到很高的保值效果。
其次,很多亚洲国家由于还处于低收入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得不重视制造业和进出口的发展。因此,本国促进贸易开放和资本走出去的规模与时间,和其他东亚国家不一样。也就是说,尽管这些对外依存的经济主体面临共同的外汇资产保值需求,但投资能力却高低相差很大。此时,若能够有一个专业的运作载体,发挥像日本和韩国等相对熟悉国际金融市场的优势,就不会大量出现海外投资连续亏损的不利局面。
第三,主权基金容易让美国找到"国家(政治)色彩太浓"的借口,设立投资壁垒。如果能够有一个合作的载体,它的目标就较为单纯,参与者仅仅通过事前共同认可的收益分配原则,来分享事后的投资效益。到那时,美方若再过多的指责,就反而会引起东亚国家要求美国政府对东亚外汇资产进行保值这种更为强烈的呼声!
第四,目前东亚国家达成共识的共同储备基金,主要出于防范金融危机的目的,所以就非常强调这一基金的流动性,而不得不去购买低收益的安全资产。如果能有一个以投资收益规避风险为目的的共同基金存在的话,会形成非常好的收益和风险的互补作用。不仅不会降低救助所需要的流动性,和外汇财富的收益性,反而因为财富价值的提高会增强基金的流动性,从而增强了区域抵御危机的能力。
另外,这种类型的基金组织方式如何运作,这只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问题,通过互相之间不断的合作研究、畅所欲言的讨论、坦诚的信息交流等,一定能够形成一套成熟有效的运作方案。
当然,东亚各国要成为金融大国和金融强国,来捍卫自己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所创造的宝贵财富,最主要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协调金融大国所需要的制度和环境,对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的竞争优势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如何通过创造供给主导的市场,来提升本区域所发行的货币和金融资产,在国际货币和金融市场中的交涉能力及其主导地位。东亚各国所面临的这些挑战,可能需要更高层次的合作,比如,不仅仅是东亚经济圈层面上的合作,还需要建立经济共同体来进一步推动和深化本地区的金融发展。
不管怎样,东亚经济体中的一部分国家或一部分行业也应该像欧美那样,早日站到微笑曲线的最高端(研发或服务)。这就需要我们尽早学会 "在合作中寻找收益和分散风险"的本领--这一点恰恰是美国这场次贷风暴带给我们的最大启迪!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