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金销售变相“保本”

发表日期: 2008-07-21 10:07:27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陈楚
  为了吸引大资金,他们一般由公司老总亲自出面与大资金协商,以个人信用为基础,对这部分资金“保本、保收益”。

  自去年高点以来A股高达近60%左右的暴跌, 愁煞了基金销售人员,不少人士向记者抱怨:基金销售,怎一个惨字了得!

  为了让新基金能够顺利成立,保住基金公司的“面子”,拉机构资金“友情赞助”成为新基金首发时各基金公司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而一些拉不到大资金的基金公司,则变相地实行了“保本、保收益”策略, 游走在灰色地带。

  难难难!

  新基金销售难上加难

  一位基金公司的市场总监向记者苦笑道:“现在不发新基金看到其他公司发有点羡慕,轮到自己发新基金又感到难受,压力空前大!”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向记者大倒苦水:“现在卖基金就像推销保险,投资者唯恐避之不及!”

  “现在新基金对基金公司来说,首先是面子活,对于大基金公司来说,发得少很没面子,对于中小基金而言,如果募集不到2亿元,新基金达不到成立的条件,这家基金公司的品牌就砸了。能否在熊市里熬过来也很难说!”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评论道。

  大基金公司一般有稳定的大客户,渠道资源也比较广,加上品牌优势,新基金所需的2亿元资金不是什么大问题。为了保住“面子”,大基金公司一般将10个亿作为新基金募集时的底线。而中小基金公司则为新基金能否成立而苦苦挣扎。小基金公司没有品牌没有影响力,在整体投研实力和风险控制上弱于大基金公司,大股东在渠道和机构资金的支持上也无法与大基金公司相媲美,这也加大了小基金公司新基金首发时的难度。

  北京一家基金公司的市场部副总监向记者表示,A股进入熊市才刚刚半年多,部分投资者从牛市中积聚起来的信心尚存,如果市场继续下跌,投资者信心遭到崩溃式的打击,新基金销售将更加艰难。而目前业内的潜规则是:“如果哪家基金公司的新基金成立不了,以后想发新基金就几乎不可能了。”上述人士不无忧虑地表示。

  急急急!

  新基金销售举起“保本”大旗

  本报记者从多方知情人士处了解到,部分基金公司为保住“面子”,争取大资金认购旗下新产品,变相实行“保本”策略,这部分基金公司一般机构客户较少,自身品牌度不高,股东背景不够强大,渠道也不占优势。但为了吸引大资金,他们一般由公司老总亲自出面与大资金协商,以个人信用为基础,对大资金保本甚至保收益。

  至于如何保本,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基金公司允诺大资金认购新基金后,新基金严格控制股票仓位,甚至一段时间内不买股票,只购买债券,货币或以存款的形式保留大额现金。

  记者还了解到,在新基金销售的费用激励上面,渠道往往会拿其他业务上的收入来冲销这一块,用于激励的费用全部给客户。这也是基金销售时“保本”的另一种形式。

  本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还了解到,少数基金公司为了让新基金成立,甚至口头许诺对认购的大资金“保收益”,由于基金公司的每一笔支出均要经过规定的审计和税收程序,为避开监管,对于“保收益”的支出,少数基金公司以员工激励的形式支出,或用费用报销等形式予以支出。

  法律界人士指出,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新基金销售时严禁实行任何保本保收益的允诺,显然是行走在灰色地带,也明显地侵害了散户投资人的利益。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基金业人士指出,如果股市长时间走熊,这些基金公司保本保面值的策略也难以奏效。因为按照契约规定,新基金必须购买一定比例股票资产,一旦达不到保本的口头允诺,相关的纠纷也会应运而生。对于一些资本金很小的基金公司,在变相“保本”的策略下,新基金首发时对大资金的允诺也存在兑现的难度。

  不少人士表示,基金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是建立在信用(过去的记录)与信心(未来的市场)基础之上的,少数基金公司为了让新基金成立,变相地实行“保本”策略,实在令人忧虑。

  深圳一位基金经理则表示,上一轮熊市让一批不守法违规经营的证券公司关门倒闭,而本轮大调整,也许让一些习惯于钻政策空子、违背诚信和合法合规经营原则的基金公司面临生存之虞。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