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基金集体“晕船”

发表日期: 2008-06-27 15:10:57  来源: 钱江晚报  作者: 赵路
  "次贷"大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次贷仿佛海洋上的飓风,总以为过去了,冷不防又杀回来。这次,它又在美国基金市场上肆虐了一把。最近,富达基金公司旗下全球著名的麦哲伦基金10年来首次开放申购,但持有人却选择了用脚投票,18亿美元的巨额赎回给了基金管理人一记"闷棍"。

  国际"牛基"遭巨额赎回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今年年初,富达基金公司在10年内首次向新投资者开放麦哲伦基金,希望可以增加基金的资产管理规模,然而,总值410亿美元的基金中,有18亿美元却被投资者赎回。

  同样情况还发生在已封闭了四年的Dodge&Cox平衡基金上。据总部设在芝加哥的晨星公司估算,今年5月,总值290亿美元的基金已有8.24亿被赎回。

  这些曾经畅销的共同基金的资金外流表明,麦哲伦基金等闻名遐迩的基金对大资金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同时,有些基金自2006年以来增长迅速,如由先锋集团或巴克莱管理的指数型基金和交易所交易基金。这些基金的费用比其传统基金要低至少45%。波士顿一家金融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4月30日,主动管理型基金在10个月内吸引了880亿美元,与之相比,指数型基金吸引了1786亿美元。据华盛顿一家投资机构表示,同期交易所交易基金吸引了1279亿美元的投资。

  主动管理型基金的经理们试图改善基金的表现,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据晨星数据显示,在过去5年时间内,59%的积极管理型基金只是达到基准,而今年为62%。"我不明白为什么基金表现不好,还要支付基金经理那么高的管理费用。"一家投资顾问公司的负责人表示。

  麦哲伦基金在2000年资产达到1100亿美元后,收益变得平庸,资产规模也开始下降。到2007年,此基金在5年时间里,已有三年表现落后于标准普尔指数。

  分析人士认为,尽管拥有辉煌的历史,但麦哲伦等传统基金的表现令投资者难以满意。当股市由牛转熊之后,原来不在乎基金费率高低的投资者,开始变得精打细算。毕竟,投资者在自己的本金出现较大亏损的时候,基金公司仍在坐收较高的管理费,这的确让人感到不舒服,遭遇巨额赎回也不足为奇了。

  谎话连篇的对冲基金经理跑了

  无独有偶,一位骗子基金经理的潜逃,给原本名声已十分脆弱的国际基金又一重拳。据《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曾创设对冲基金Bayou Securities LLC的萨谬尔•伊斯雷尔三世(Samuel Israel III)在前往美国联邦监狱开始20年刑期的途中突然消失,至今依然无影无踪。6月19日,美国首席检察官宣布逮捕伊斯雷尔的女友,理由是涉嫌帮助和教唆伊斯雷尔逃跑。

  伊斯雷尔的对冲基金经理生涯开始于1995年,他与一个朋友在康涅狄格州的斯坦福德市共同发起了Bayou对冲基金。伊斯雷尔在给客户的介绍书中将自己标榜为"一个股市的短线投资者,每个月换手率可高到200%,目标是每个月1%到3%的收益"。

  然而,Bayou对冲基金因为大量损失而造假。监管部门披露,伊斯雷尔向客户虚报基金的收益,不仅没有及时披露损失,反而向客户声称盈利颇丰。

  最终,伊斯雷尔的Bayou公司在2006年5月申请破产。而此案的检察官在起诉书中确认Bayou对冲基金的损失金额为4000万美元。

  最为可笑的时,这位善于说谎的对冲基金经理,在临近逃跑时也没忘编造骗局。6月9日深夜12点半,他在哈得逊河大桥留下了他的车,在汽车发动机盖的灰尘上潦草地写着--"自杀是毫无痛苦的",自此再也没有他的任何行踪。

  但是,哈得逊河大桥上的数个摄像探头却没有捕捉到任何人从桥上跳河的画面,因此,警方推测伊斯雷尔并没有真正自杀,而是借机欺骗大众逃跑达到逍遥法外的目的。

  困难才刚刚开始?

  除了关心伊斯雷尔从对冲基金经理变成逃犯后的命运,让美国司法界和投资界共同关注还有对冲基金的监管问题。有人预言,困难可能才刚刚开始。

  对冲基金目前面临的监管政策因注册地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根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局(IFSL)的数据,45%的对冲基金采取常规的境内注册方式,其中又有约一半以美国为注册地;其余55%的对冲基金都为离岸注册公司,几乎集中在开曼群岛等国际避税地,几乎处于完全自由的天堂之中,对外的信息披露也就无从谈起。

  在美国,对冲基金一直未被纳入与共同基金一样的监管范围,直到2006年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才颁布相关规定,要求在美国注册的对冲基金公司必须到证券交易委员会或其分支机构进行登记。目前,除了在反洗钱和反欺诈两方面需要遵从相关法规外,仅仅受一些自律组织的监督,因此没有信息披露的义务和惯例。

  而注册在欧洲各国的对冲基金则受到十分严格的监管,基本上都需要与共同基金遵守同样的国家法规,因此在信息披露方面也没有特权。

  正是由于欧洲之外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针对对冲基金的监管法规缺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冲基金管理人频频涉案。欺瞒客户,甚至挪用其管理的资金是案件中较普遍的行为。

  2007年7月,迈克•伯格(Michael Berger)因为管理的对冲基金损失达4000万美元且欺骗客户而被捕入狱。2007年9月,安哥拉(Angelo Haligiannis)由于在对冲基金的证券交易中向客户撒谎而被判入狱15年,他还挪用了客户委托其管理的钱进行各种奢华的消费。

  2008年5月,科克•莱特(Kirk Wright)刚入狱便上吊自杀,他的罪行同样是欺诈。在其经营对冲基金的时候,购买了捷豹等各种名车。最近的一起对冲基金经理的案件则是6月19日,FBI以涉嫌欺诈活动抓捕了两名贝尔斯登的前对冲基金经理。

  次贷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远未结束,一批基金公司、银行及投行的倒闭,其背后的"欺骗和贪婪"也许都会随之曝光。纽约一家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预言:"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将会有更多的经济犯罪行为暴露出来,肯定还会有更多入狱的基金经理和银行家。"

  股市动荡时,看看美国基民买点啥

  比起A股,美国金融市场的历史要长得多,面对市场动荡的经验理应更足。那么,在逆境中美国基民是怎么投资的呢?

  美国普信集团副总裁林羿表示,美国投资者对于基金的持有年限更长,而且更注重配置。

  林羿介绍,这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的"401K"计划有关。"具体就是鼓励员工把每个月工资的一小部分扣除到投资计划当中,投资权分配到个人的手里,投资者在几十种基金里面挑选合适的基金进行投资。比如我们普信公司也是这样,普信给员工30只基金的选择,我来选择20%的比例投资股票型基金,30%投资债券型基金。"

  401K计划的推行,给上世纪80年代的美国基金业注入了很多的活力,美国的基金业在八、九十年代都经历了非常蓬勃的发展时期,导致了参加者账户的膨胀,也让更多的投资者增加了对基金投资的兴趣。同时,美国的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都积极地配合,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者教育。因为投资基金和通过养老金计划来投资,都是要达到长期投资的目的,它的投资期限是长期的,配合401K计划的推广,长期投资、分散投资的理念深入人心。

  林羿透露,经过调查,最近较受青睐的是以下四种基金:第一种是货币基金;第二种是债券型基金;第三种是海外基金,在今年前5个月美国人投资股票型基金资金的50%以上,都是投入到全球类基金当中;第四种是生命周期基金,这种产品实际上是基金中基金(FOF)的一个方式,根据投资者现在的年龄,以及他们离退休年龄的年限,基金公司进行资产配置。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