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动与冷静 产业基金“盛宴”之忧

发表日期: 2008-06-27 12:52:17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周雪
  产业基金被热捧的背后,不乏各级政府对政绩的考虑,以及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对资金的渴求。不过,资本更看重的仍是能否挣到钱

  产业基金盛宴

  自2006年底我国第一只大型人民币产业投资基金——天津渤海产业基金设立以来,产业基金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追捧,如试点规模进一步扩大,目前总规模1200亿元的三批十只试点基金或许只是个开始。

  消息人士称,目前上报国务院和国家发改委的产业基金申请已超过20个,一些以地方政府或国家委办提请的产业基金,预设规模已由当初遮遮掩掩的几十亿元、上百亿元规模直接蹿升至千亿元规模,如内蒙古酝酿之中的千亿元草原基金、山东500亿海洋基金;国防科工委数百亿元“军转民”产业基金、河北唐山的300亿元曹妃甸产业投资基金、杭州产业基金、贵州毕节试验区产业投资基金,以及其他众多省市、委办提出的专注地方经济或行业发展的各色产业投资基金。

  如同一场资本盛宴。一时间,各路官员,以及穿针引线于监管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各路投行、并购精英成为监管部门及各大国有金融机构的座上宾,唯恐落后于人。

  一位国有机构负责人称,一段时间以来,他们不断收到各种产业基金的募集邀请,也对一些项目进行了考察,“但我们最担心的还是目前国内市场缺乏有成功经验和良好业绩记录的基金管理人。”

  同时,他表示,新设立的这些产业基金如果能够少一些地域色彩,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优质项目,并有优秀的管理团队的话,他们还是非常看好产业基金的发展前景。

  产业基金被热捧的背后,不乏各级政府对政绩的考虑,以及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对资金的渴求。

  冲动与冷静

  而各级政府与“准基金管理人”日益高涨的热情,与机构投资者的冷静、成熟形成鲜明的对比。

  去年8月,包括广东核电,山西能源、上海金融、绵阳高科、中新基金在内的第二批5只试点基金批准筹建已近一年,直至最近,5只基金的管理团队遴选也还没有全部结束,至今尚未有一家基金宣布设立。

  “一些基金可能都超过了发改委批准的9个月资金募集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投行人士称,这些年,国内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革让机构投资者越来越成熟,而国内的本土PE团队,特别是运作过数十几亿规模以上的PE团队还不多见,一些临时拼凑的“精英团队”短时间内很难获得信任。

  “这是一个困境。”他说。

  而与时同时,一向保守稳健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却对两家市场化私募股权基金鼎晖、弘毅委以信任,慷慨解囊各投资20亿元人民币,占各自发起基金规模的40%。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有关人士称,投资两家市场化PE,看中的是两家公司管理团队在业界丰富经验、良好过往业绩及职业操守。在这一投资中,社保基金甚至首开先河只做LP(有限合伙人,即仅出钱投资,并不参与公司管理)。

  据悉,对于正在募集中的几家产业基金,诸多金融机构仍在观望之中。

  监管之惑

  在管与不管,如何管之间,发改委试图找到一个适合产业基金发展的监管模式。

  从天津渤海产业基金到山西能源基金、上海金融基金,到第三批的由国务院西部办申请的华禹水务基金、由国务院东北办的东北装备工业产业基金、天津市政府申请的天津船舶基金、全国工商联申请的城市基础设施基金,无一不带有浓厚的地方及部门色彩。加之发改委对产业基金的行政审批,使产业基金受到争议。

  “产业基金往往是地方政府直接向国务院申请,分管领导指示后转发改委研究,很多省市甚至都是省长、副省长亲自抓,只要还是行政审批,就很难淡化行政色彩。”一位人士称,这就是目前基金越批越多的现状。

  面对上述问题,发改委财金司负责人称,试点小组在审批过程中尽量减少地方色彩,强调商业化运作,更不能把产业基金办成地方政府的投资公司。

  发改委也试图在政务公开方面做出更多的尝试,包括在官方网站上披露产业基金发展动态、产业基金试点工作小组工作进展等。

  但至今没有一个专门针对产业基金核准与管理的法律法规。酝酿十余年的《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迟迟未出台,事实上,对于是否应审批产业基金以及对产业基金进行立法,各界一直有不同的声音,甚至在监管层内部也有不同意见,一部分意见认为有必要对国有资金的产业投向进行引导和监管;另一部分意见则认为,不需要专门立法及监管,而应该以行业协会自律的方式实现监管,发改委只需要从大的政策层面为产业基金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实现基金备案即可。

  据悉,目前拟上报国务院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总体方案》是在发改委、国务院法制办、“一行三会”、商务部等十余个部委组成的试点工作指导小组之下形成,在新的《总体方案》中,国家发改委只审批50亿元规模以上产业基金,对50亿元以下基金符合条件的只需在国家发改委备案即可;此外,产业基金的申报人改为发起人和管理人,而且不是目前的各级政府机构。

  一位海外PE合伙人称,这是一个可喜进步,但他同时也认为,对一个高度市场化的投资基金进行行政审批有背市场化原则,他认为,监管部门可以每年出台一个产业引导的目录引导产业基金的投向,而无需进行审批。

  对产业基金或股权基金的监管,该合伙人个人认为可借鉴香港对对冲基金的监管方式,监管部门只需对发起人、基金管理的资格,以及产业基金的准入、运作、管理、退出及信息披露作出规范,“基金成立之后报监管部门备案即可。”

  “但我们是商业化的投资机构,我们需要看到基金未来的收益。”一位机构投资人称,商业机构没有义务帮助发改委扶持产业。“我们更看重的是基金能否帮助我们挣到钱。毕竟是十年、十五年的长期投资,我们也一定更为审慎。”他认为,即使发改委“背书”的基金,也不能成为他们投资的理由。

  证监会研究员王欧在公开场合也发表过类似观点,他认为, PE是一个高度市场化运作的行业,应当是尽可能地沿用市场化运行的规则来操作,而不能把行政监管加到这个行业上来。它首先是一个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有着本质的不同。

  深圳创业投资同业公会常务副会长王守仁更是直言产业基金的行政审批是历史倒退。

  他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投资首先是一种商业行为,如果行政审批,出了问题是不是应该由政府埋单?“目前各地都在刮“产业基金风”,这很可能成为又一轮地方政府集资机会。”

  他认为,产业基金的监管应该健全配套法律法规,同时国有资金起到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股权投资,充分释放民间资本的巨大活力。他个人并不看好这种由国有金融机构作为主要发起人并带有强烈地域的产业基金投资模式。”

  三批试点之后,拟上报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总体方案》决定着产业基金发展的方向。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