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公募排名之争与私募从容之道

发表日期: 2008-06-25 10:09:01  来源: 证券时报
  笔者最近曾与一些基金经理进行沟通,发现导致不少基金近期抛股的最主要因素既不是估值问题也不是宏观经济,而是基金排名。原因是,弱市情况下,你抛我不抛,我的股票说不定还要被你砸下来,我的短期排名可能就不如你,既然如此,干脆大家一起砸,反正考核基金经理的不是绝对收益也不是基金规模,只要我跌得比你少就行。

  就在大家关注公募基金排名的负面效应时,最近又有机构开始对"阳光私募基金"搞起了排名。笔者简单看了一下排名规则,发现既没强调"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等指标,也没把基金类型细分,不由担心今后一些私募基金经理会不会也步公募后尘,把股票砸个不亦乐乎,要知道不少私募基金经理当初都由公募转投而来,争起排名来也都是争先恐后。结果跟几个公募转私募的基金经理一聊,根本没人关注对自己的排名,一位仁兄更直截了当说这没意义。

  确实没意义。阳光私募追求的是绝对收益,说到底就是牛市能赚钱,熊市不赔钱,有了绝对收益,公司就有提成,就有收入,没有绝对收益,就算净值排名第一,也只能喝西北风。更何况这些信托形式的私募基金持有人一般也就那么几十个,而且与公募基金持有人相比,他们的理财知识更丰富,资金实力更雄厚,对这些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也比较了解,所以持有人本身也不太会关注所谓排名,只要能为他们获取好的绝对收益就行了。

  据媒体报道,去年离开公募基金的吕俊今年开了家投资公司,这位昔日位居公募基金排名榜前列的基金管理人现在对所谓排名就很没感觉。

  他的公司取名"从容投资",其担任投资顾问的某只信托产品最近一段时间很"从容"地做到了6%左右的收益率。总的说来,这些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管理者,绝对收益的压力当然也会有,但心情还是相对愉悦的。他们是信托产品的投资顾问,并不是信托产品的管理人,更不是管理人的雇员,不用因为短期业绩看老板的脸色;他们不用为基金规模操太大的心,可以集中精力作好投资研究,因为理论上销售工作是信托公司的事情;当然也不用在3000点急着卖股票,因为这很可能"没意义"。如今,越来越多的老牌公募基金经理转投私募,这些人何尝不是为了找一个能"从容投资"的地方?

  针对公募基金现有排名方法的某些痼疾,业内最近呼吁要对此进行规范,更有人提出应当取消基金业绩排名。这样就形成一种矛盾。一方面,对于广大普通基民而言,净值排名方法浅显易懂,一只基金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就靠这个来判断。另一方面,由于大部分基民对短期净值非常关注,导致一些基金公司为了扩大基金规模,对基金经理的考核过分看重短期业绩,偏离了基金所遵循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原则,而这些公司的行为很快扩散开来,波及到全行业。

  同样一名基金经理,在公募基金时非常关注排名,而在私募基金时可以对业绩排名视而不见,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业绩排名"并非人的因素,而是基金公司的管理体制出了问题,更与基金公司理念有关系。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基金公司在业绩考核、发展理念上的偏差,才能最终解决基金经理的"行为偏差"。

  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解决基金业过分关注短期排名带来的负面影响,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基金公司短期规模与长期业绩,投资者短期需求与长期利益,基金短期业绩与长期投资理念之间的矛盾,这些问题需要在市场的发展成熟过程中逐步解决。从目前来看,至少可以从基金经理考核制度,对基金宣传材料的监管等方面引导,使投资者和基金公司都能更客观地看待基金业绩排名。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