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年金市场步入品牌时代
发表日期: 2008-06-25 00:00: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王光平
□本报记者 王光平 北京报道
企业年金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众多机构前来“抢食”。同时,随着竞争加剧,市场各竞争主体开始注重树立自身品牌,企业年金市场由此跨入主要靠品牌打拼的时代。
竞争催生品牌意识
市场竞争升级推动品牌的产生和发展。近日,中信银行推出国内首个企业年金品牌“信福年金”。而此前的一个月,平安养老和农行联手推出了集受托人、投资管理人、账户管理人和托管人资格于一身的“3+1”模式。建行也在企业年金的管理试点中,提出了“受托账管一体化”模式,资源整合、机构联手的大剧在年金业内接连上演。
“品牌化对市场的推动作用,基金行业的品牌发展是最好的例证。几年前,基金是什么甚至鲜为人知。而现在,更多的人根据品牌选择基金的投放。”专家指出,从国外的年金发展过程可以看出,与基金等其他新生金融产品的发展过程类似,随着国家政策的完善和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品牌化能够更好地形成集合优势。
长期以来,由于企业年金业务属于银行的中间业务,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因而显得比较神秘,也由此形成了企业年金“只见产品,不见品牌”的形象——各机构为客户设计企业年金计划,并付诸实施,客户的选择依据是理财机构的实力及其提交的企业年金方案。
今后,随着市场竞争升级,客户将更多依据品牌来选择年金机构。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有32000多家企业建立企业年金,缴费职工人数达900多万,企业年金总量达1500多亿元。相关预测显示,中国企业年金市场未来会以每年千亿元的规模增长。年金市场的广阔前景,使得各机构争相申请年金资格。2007年,相关管理部门在2005年第一批认定37个年金管理资格的基础上,又认定了24个资格,国家政策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年金市场步入了快车道,也加剧了年金机构的竞争。
品牌造就共赢
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需要各家机构相互配合、共同推进。无论是太平养老创造的“2+2”模式,还是一些公司联手推出的“3+1”模式,以及中信银行“信福年金”品牌等模式,整合资源、创造利益共享的机会是众多年金从业机构的首选。
中信银行副行长苏国新认为,品牌化将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局面,必将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品牌化将使原本“高深”的企业年金市场变得更加规范、完善与开放。无论是委托企业还是个人,都将能够更好地选择企业年金产品,保护自己的利益。更多年金品牌的出现,不仅有利于促进各年金管理机构提高自身服务品质,也有利于整个年金行业的健康发展。
在引入中国人寿、太平人寿、中国平安等10多家国内战略合作伙伴及西班牙对外银行等国际伙伴之后,中信银行可根据客户需求与其他具有实力的年金战略合作伙伴任意组合,使年金管理运作实现集各家所长,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产品和服务,而且与合作伙伴合作更加融洽。
中信银行行长陈小宪说,国资委所属大型国有企业是企业年金市场发展初期的主要委托人,但随着政策的落实、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将会成为企业年金市场新的委托人。中小企业市场的兴起,将使中国年金市场的参与者与整体规模获得有效增长,品牌的作用也将越来越重要。
业内专家认为,中国有着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集合年金产品的推出将是企业年金市场爆发性增长的一个突破点,这一市场的规模将远超当前仅由大型国有企业客户组成的初期市场。年金品牌优势的逐渐显现,必将推动全行业快速发展。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