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FII抄底神话破灭
发表日期: 2008-06-24 00:00:00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一个多月前,引得市场沸沸扬扬的“QFII抄底中国股市、境内机构惨遭踏空”的神话,现在显得越来越不着边际。关于QFII“成功抄底中国”的说法现在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根据上海证券报基金周刊的统计,自4月1日至6月19日,QFII机构经常出没的营业部净买入沪市A股211亿元。上述投资的平均成本在上证指数3423点左右。若上述持仓数据能够反映QFII投资情况的话,则QFII自4月以来的大额买入累计浮亏已接近600个指数点。
一些投资人士认为,虽然以此数据评价QFII投资成败尚嫌过早。但那些曾大肆渲染QFII资金具“先见之明”、轧空国内机构股民的市场评论,已有沦为笑柄的危险。
重仓金融股
另外,相关统计显示,最近两个月内,QFII净买入量最多(也可能是浮亏最大)的个股主要集中在金融股上。
以中金上海淮海中路的操作为例,累计净买量最大的个股依次为,中国平安(净买入26.7亿元)、兴业银行(净买入15.2亿元)、中信证券(12亿元)、建设银行、大秦铁路、招行、工行等。其中,中国平安的集中买入区为4月15日~4月25日,均价在55~60元一线,浮亏10%以上。兴业银行的集中买入区域在4月17日以后两周,其间成本在35元均价左右,浮亏超过30%.中信证券的集中买入区域在4月2日以后两周,均价在28元一线,浮亏10%.
值得注意的是,QFII在市场暴跌后的上周,对于上述重仓股都有追加净买入的操作,对于金融股的未来表现出相当的信心,同时也表现了对金融股价值判断和交易的一致性。
评价大“变脸”
一些市场人士认为,QFII投资从前期的大把浮盈至目前的“浮亏”,均是市场短期波动的正常情况,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拜短期“消息面”变化所赐。
“QFII的持续买入早在4月就出现。但若没有4月23日印花税突降的利好刺激,市场的认可并不会那么明显。而如今的套牢局面,若不是6月上旬的货币政策趋紧的信号,和国际油价意外持续飙升,并不会有这个结果。”一位境外机构投资经理认为。
一些人士更认为,最近两个月QFII的投资方向和策略并没有动摇,对他们的评价可以留待继续观察。但是部分市场评论对其评价“变脸”的程度,令人瞠目结舌。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捧杀———棒杀”的循环,在对国内基金的投资上,曾经出现过。从去年一股脑推崇,至今年一股脑抛弃,国内基金经理的认可程度在市场内直线下坠。
“国外评价一个投资经理的业绩最短周期也有两年,5年以上的评价周期也是常有。而目前市场上对于机构的或弹或赞大多就出自一两周,这就难怪评价者自己也都难以自圆其说。”一位基金经理认为。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