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逆市投“基”耐人寻味

发表日期: 2008-06-12 09:07:53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程满清
  "机构进、散户退。"新基金投资者结构这一最新变化,在近几个月一路走高的新基金户均有效认购金额中,愈发得到了印证。

  上周新成立的一只基金,首募8.48亿份,有效认购户数为6189户,户均认购额13.7万份。今年二季度以来,已有4只新成立的偏股基金户均认购额超过10万份。户均认购额的增加,表明单个投资者的认购额明显放大。

  在散户化特征明显且行情火爆的2006、2007年,偏股型基金的个人持有比例超过九成,户均认购额的平均水平分别为5.4万份和2.9万份。如今,新基金的户均认购额超过10万份,基金持有人结构机构化色彩趋浓,有些新基金机构认购的比例接近五成。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也印证了机构逆市进场的事实。"现在市场不好,嘴皮子说破了,散户也不愿意买新基金,所以,现在销售人员每天都忙着拜访大客户和机构。"某家基金公司区域销售总监的一番言语,也从侧面道出当下新基金销售过程中"机构进、散户退"的情况。

  对于上述现象,说风凉话的不乏其人,一些人将机构化形容为"注水"和"捧场"。言下之意,这实质上是个"面子工程":在散户认购新基金欲望几近冰点之时,为了顺利达到2亿元的最低额度,或是销售成绩不至于令公司大扫颜面,基金公司不得不动用自有资金,或转而倚靠大小股东,以及其他手握重金的机构资源。比如,5月末成立的某只基金,公司自购比例高达9.58%,逼近基金公司购买旗下基金不得超过10%规定的上限。

  风凉话固然有它的理由,但看问题并不全面。

  首先,捧场的不仅仅是自家人。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参与购买新基金的机构客户,除了基金公司、股东等相关利益方,仍有不少"非利益方"---保险机构、民营企业等参与。这些机构在去年三季度沪指攀上历史高位、一些散户蜂拥入场之时,纷纷选择赎回基金,落袋为安。

  如今,时隔不到一年,当沪指大幅回落至3000点左右时,这些机构又作出了重返基金投资市场的选择。他们打的是什么算盘?显然并非替基金公司"解困"这么简单,而一定是本着逐利的目标,其背后或多或少带有对当前市场趋于底部的认同。

  其次,机构投"基"往往有道。机构扮演新发基金持有人的主力,在上一轮熊市中新基金同样面临发行困境时,曾是普遍现象。 数据显示,在2003年至2005年间成立的偏股基金中,共有30余只基金户均认购额超过10万元,其中一些甚至超过20万元。事实证明,这些更看重稳健收益、对市场趋势有着自身研判能力的机构投资者,不少曾在熊市中通过投资基金获取了正收益。

  从上一轮熊市时基金持有人以机构为主,到过去两年牛市时以散户为主,再到当下以机构为主的特征逐步明显。历史或许又一次惊人地相似。

  新基金持有人结构的轮回变化,揭示了证券市场的某种现象:机构与散户的行为经常背道而驰,而后者最易形成"羊群效应"。当多数散户入场而机构却退场时,市场可能正处于风险极大的高点;而当多数散户退避三舍、机构却悄悄进入的时候,市场的安全边际可能已有相当保障。

  虽然我们无法断定当下机构参与新基金销售中,到底存在多大的"支援水分",但是认购新基金的机构愈发多了起来,却是不争的事实。眼下,当市场跌得很多人都没脾气时,机构却开始买新基金了。作为普通中小投资者,是走是留不妨再思考一番。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