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红漫:基金为何逆政策导向而动
发表日期: 2008-06-07 14:44:31 来源: 东方早报 作者: 马红漫
有关基金公司操作选择的问题,是近期最诡谲的事。
5月底,权威报纸在头版刊文,明确强调基金公司的社会责任问题,这几乎是官方媒体首次就基金公司要"讲政治"做出明确的阐述。从具体落实看,文章的措辞也相当强硬,不乏"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的讲法。从之后一些基金公司反馈的情况看,相关监管措施的确在执行层面开始推进,管理层甚至向一些大型基金公司直接派专人监管落实情况。
就此而言,相关政策的导向早已经没有任何疑问。管理部门自出台印花税政策后,继续呵护市场、稳定市场的政策方向不仅没有丝毫动摇,反而在持续强化。然而,与政策导向相背离的是,作为市场资金主力的基金投资者却依旧呈现出明显的分化迹象,主动减持做空的举动并没有明显收敛。
上证所的TOP资金流向数据显示,在相关政策导向明朗,甚至相关报道见报前后,以基金为主的机构依旧是狂抛不止。从资金总体状况看,5月28日至6月3日的5个交易日中,机构资金净流出35亿元;其中,6月3日中国联通复牌当天,机构资金净流出就超过了47.5亿元,由此导致总体机构持仓比例也不断下降。更值得一提的是,分类来看,基金内部的分歧日趋明显,从5月15日至6月2日,虽然有以会员号"651"基金为首的68家基金公司在积极履行维护市场稳定的职责,但仍有以会员号"587"某大型基金公司为首的47家基金在借机做空。
在政策导向明确、政策底清晰的情况下,基金公司的内部分歧巨大、总量做空的状况的确有些令人费解。对于A股市场大势而言,若没有基金的齐力做多,显然期望市场短期内能够获得实质性提振是几乎没有可能的。笔者认为,基金逆政策而动的原因或许有如下几种可能:
其一,基金的确是出于价值投资的理念,看淡宏观经济形势,或者认为宏观经济存在不确定性而迟迟不愿意做多市场,甚至坚定秉持做空的理念。客观地讲,在目前经济环境下相对看淡市场机会也是有其道理的,毕竟国内的物价问题、紧缩政策,海外市场的经济波动,甚至近期邻国越南陷入金融危机等,都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因素。假如这一判断成立,其价值投资标准未来能够长期不变,那么对于整个A股市场的发展和投资者利益而言,倒不失为一件好事情。
其二,基金并不愿意接受行政性的调控导向,甚至故意逆向操作。根据一些行业内人士的介绍,目前管理部门对于一些大型基金公司甚至直接派出专人对其操作实施监督。这样的举动固然有利于政策导向的落实,但是很难避免被监管者滋生逆反的心理,甚至做出故意砸盘的举动。
其三,监管措施并没有面面俱到,部分基金被有效约束,甚至肩负起护盘的任务,而另外部分基金却可以随意操作。由此后者反而选择了及时出货了结,让前者为其买单。于是出现了基金投资分化的情况。
就基金的历史职责而言,行政力量直接约束其投资决策在商业上的确存在争议,但是由于基金在历史上一直是证券市场的既得利益者,因此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一定的牺牲在道义上也是讲得过去的。毕竟当初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口号下,基金已经获得了多方面的政府政策扶持。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行政约束在具体操作上是否能够取得预想中的成效。无论前述哪个,市场资金流向的现实结果都已经表明,行政约束效果并不理想。更有甚者,如果基金减持的理由是后两种,那么很难避免在未来行政约束弱化后,市场出现报复性的恶性走势。一旦如此,则只会进一步危及行政部门的市场信誉度和权威性。对此,相关部门在强调行政权力和政策导向的同时,理应从具体政策落实效果上提前做出安排。
约束市场的前提是尊重市场。基金看空市场,或者说"不看多市场"的理由是有一定道理的。相关政策理应就其看空的理由出发,采取相关措施予以修正,从而才能够形成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比如对于"大小非"解禁减持问题,国有非流通股完全可以主动做出让步,延后或无限期取消解禁减持,从而缓解市场资金面的担忧。缺少类似实质性政策的支持,单纯依靠行政权力或者直接监督的方式进行硬性约束,很难避免与市场规制的冲突,其结果往往会背离管理者的初衷。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