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投资顺驰 凯雷欲做“本土PE”
发表日期: 2008-06-02 09:24:18 来源: 中国经营报 作者: 夏欣
“PE(私募股权基金)最终应该由本土资金做主力军,凯雷对中国PE行业的发展只是起到推动的作用。将来趋势是双方更多地融合到一起,本土资金会学到我们的收购经验,而我们也会逐渐本土化。”凯雷投资集团董事总经理、凯雷亚洲增长基金主管祖文萃说,“如果能在资源上有互补的话,我们很愿意与本土公司合作。去年11月,我们投的深圳傲华医疗,就是与中金公司(CICC)直投业务公司一起投的。”
在洋PE进入中国节奏越来越快的时候,祖文萃反而开始思考凯雷进入中国以来的得失。在他看来,本土化是洋PE的最终归宿,而凯雷在中国的投资,还有很多教训值得总结,比如顺驰。
投资模式要“非常本土化”
2000年成立以来,凯雷亚洲增长基金投资过十几个行业。至2007年年底,凯雷亚洲增长基金Ⅲ在中国内地的投资总额为5.24亿美元。从去年开始,这只基金更专注于消费、能源、教育培训等传统行业。
“这是凯雷转变战略与模式的一个结果。”祖文萃说,2000年,亚洲增长基金采用美国的创投模式,主要集中在医药与技术方面。“事实证明这个模式不适合中国或其他新兴市场的投资环境。”
凯雷认为,中国市场是一个早期、分散的市场,好的项目、增长快的企业可以出现在任何行业,不一定集中在某几个领域。“我们并不知道哪个行业最好,我们也不是以自己的概念来引领投资方向,而是先看内地的哪些企业做得最好,为什么做得好,这个规模是从哪个行业做出来的。这些可以用营业额、增长率以及市场定位等硬指标来考察。然后再看在此行业凯雷是不是有能力去帮他们做得更好。这样,投资模式就变得非常灵活,非常本土化。”祖文萃说。
祖文萃认为,内地PE的发展,大约处于美国20~30年以前的水平。但以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全球融合趋势来看,不需要20年时间,中国的PE就能达到美国今天的程度。“在中国做PE,首先应该在模式上灵活、开放。让本土企业家引领投资战略,牵引你的投资方向,而不要采用西方的模式。窄线的投资战略只适合细分的成熟市场,不适合新兴市场国家;其次,团队一定要本土化,乃至最后变成完全本土化的团队;第三,对所投的合作伙伴,应该辅助他而不是控制他。在中国,很多行业都是第一代企业家白手起家做起来的,你不可能找到比创业者本人更懂、更适合做这个行业的人。”
回报率不是第一位,只是结果
自进入中国以来,国外PE给人的印象是强调投资回报,并以此衡量基金的运作是否成功。而祖文萃却认为,回报率只是投资结果的体现,最重要的是被投资公司的基本价值能有所提高。
“目前我们90%的投资还没有退出,回报是多少不知道。但回报率肯定不是第一位的。”祖文萃说,“衡量一项投资是否成功,要看企业的盈利规模与盈利增长率是不是一直在增长;其市场地位有没有提高。”他透露,在凯雷亚洲增长基金所投的公司中,最终的实际盈利增长与预测的差距很小,“都在20%以内。特步(中国)有限公司、分时传媒的盈利增长甚至远远超过我们的预测目标。”
但祖文萃直言,并非每一个项目投了以后都很理想。“顺驰就是一个例子。虽然在现阶段还不能判断结果,还在不断地增资帮助它,但顺驰是我们投了以后受到很大挫折的一个项目。”
“有三个教训。第一,我们对市场估计过于乐观。顺驰是做房地产二级市场的销售,但其时中国二级市场很小,也没有发展起来;第二,对政策的风险判断太乐观。2005年8月,凯雷投资以后,正好赶上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公司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第三,顺驰管理团队的管理能力既不像他们想的那么强,也不像我们判断的那么强。管理太分散,开了那么多分店,有些店没有形成独立盈利能力。后来政策收缩,自然一下子就从赚钱到亏损了。”祖文萃说,“我们的挑战是遇到挫折后怎么与公司管理团队一起去解决问题,同时吸取经验教训,在以后的投资中,不犯这样的错误。凯雷董事会一直密切关注顺驰,后来在我们的建议下公司很快收缩,关闭了很多店,虽然规模缩小了很多,但毕竟不亏钱了。”
对于私募股权基金,巴菲特认为,私募资金购并企业是短视的投机行为,对提升企业的长期价值毫无帮助。而祖文萃认为,巴菲特的投资是一种极端模式,“可以一辈子支持一个公司”。从这种角度看,PE或者那些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更短期的投资行为(如对冲基金),确实只能算是短期行为。但他认为,凯雷的投资理念与巴菲特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巴菲特说,最好的一些家族企业,在他不愿意卖给你的时候,恰恰是最需要你的时候。我们的理念也是一样,从来不去收购一家企业,如果我们认为它值得投资,就会协助企业成长,而不是控制它。”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