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有没有“着凉”
发表日期: 2008-05-23 15:42:26 来源: 上海金融报 作者: 张炜
由于股市震荡加剧,阳光私募基金盈利能力的强弱,拉开了明显差距。国金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 4月份,收益最高和最低的信托类证券集合理财产品月收益差距达到23%,远高于公募基金12.97%和券商集合理财产品 9.65%之间的收益差。股市震荡中--- 私募基金有没有"着凉"
私募基金与公募基金之间,一直以来都在较量。总体而言,2007年是公募基金跑赢,2008年则是私募基金略胜一筹。然而,这并不能掩盖私募基金"冰火两重天"的现状,以及投资高风险的特征。在深国投发行的63只证券信托产品中,现有41只出现账面亏损。其中,表现最差的"鑫鹏1期",去年12月20日成立,到今年4月18日累计亏损达到47.96%。
以民间投资高手林园作为"金字招牌"的"林园"、"林园2期"、"林园3期",分别成立于去年2月28日、9月17日、9月20日。截至今年4月18日,"林园"累计收益为9.74%;截至5月15日,"林园2期"和"林园3期"累计亏损了23.15%、23.24%。
曾经有过的收益被"抹去",及"生不逢时"的遭遇,让阳光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很不是滋味。
个人声望成为私募卖点个人声望是私募基金不可或缺的品牌资源,私募基金的管理者也非常注重理念与形象。私募基金管理者中可谓高手云集,其中,更不乏市场上赫赫有名的精英东方港湾投资公司董事长钟兆民被称之为"国内最接近股神巴菲特的人",他的名片上印有"专注长期股权投资"的字样。他师从国际投资大师斯坦利•克罗,后以沃伦•巴菲特为榜样,先后担任过君安证券营业部总经理、光大证券南方总部及平安证券资产管理部总经理。东方港湾2006年和2007年投资回报分别是223.35%、140.00%,跑赢同期上证指数92.92个百分点和43.34个百分点。
东方港湾的总经理但斌,同样是业界知名人物。但斌从1992年开始证券、期货研究与投资生涯,擅长把握结构性机遇及上市公司内在价值投资,曾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研究员、大鹏资产管理公司首席投资经理。"买最好的企业,长时间坚持持有",是但斌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经常向媒体和客户讲解价值投资理念,拒绝炒作短线与市场热点,甚至还夸奖"缩头乌龟"。
在但斌看来,乌龟有坚固外壳,每当听到风吹草动,便迅速将头缩进壳内,规避风险。乌龟的风险意识与本能,是值得投资者学习的。他还说,投资就像孤独的乌龟与时间竞赛。如果只能做一个选择,交易频繁的人只能成为兔子,而类似巴菲特式的长期投资者更倾向于成为乌龟,在岁月的历练中成长壮大以至永恒。
正是在钟兆民和但斌坚持的理念下,东方港湾有2个不承诺和3个承诺,即:不承诺会快速致富,不承诺一定会盈利;承诺专注长期股权投资,承诺与投资者分享投资思想,承诺寻找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
去年,平安信托发行了由东方港湾担任投资顾问的"马拉松集合资金信托计划"。通过其产品名称,就能看到东方港湾所倡导的"龟兔赛跑"精神。该产品说明书披露了东方港湾的"马拉松式"投资成果,旗下A股资产在2004年1月到2006年12月总回报率为560%。而同期的上证指数,只是从1500点上涨至2560点。
私募基金中的名人,还有被誉为"中国股神"的林园。林园从1989年全家拼凑的8000元起步炒股,投身中国股市,到2007年,他的身价已达20多亿元。《林园炒股秘籍》是一本畅销书,被入市的新手视作投资指南。
林园在公开演讲中说到,股市投资追求复合增长,时间代表了一切。投资股市的本质,就是投资中国最赚钱的企业。他还表示,A股上市一千多家公司,95%的公司我都搞不清楚。搞不清楚就是风险。我研究的公司,到目前为止也就不超过25家。
当林园宣布涉足私募基金的时候,有人甚至为他可惜。私募基金追求短时间的利益最大化,与他的理念似乎背道而驰。
难以明显超越公募基金
股市调整十分残酷。上证指数自去年10月以来大跌,指数最多时跌去51%,同样没给私募基金太多机会。在外界眼里,不论费用提取如何设定标准,都是以净值变化来论英雄的。当然,与公募基金之间的差异,并非由于私募基金的经验问题
林园加入私募基金阵营,2007年3月由深国投发行"林园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在该产品说明书中,很个性化地推介了投资策略,即"买入全中国最优秀的公司(最能赚钱的公司),并长期持有"。
他曾信心十足地说,"赚钱机器一定不受任何人影响,不受企业领导人或者宏观经济影响。这20家公司经过3年或者5年的经验,我们看这个公司是不是能涨10、20倍,我想应该在我这个赚钱机器里产生。"对于这20个"赚钱机器"具体所指的股票,林园没有对外透露,但他表示,看好消费品、金融等板块。
然而,股市调整十分残酷。
上证指数自去年10月以来大跌,指数最多时跌去51%,同样没给私募基金太多机会。很快有报道称,"林园私募基金跑输大盘"。截至去年7月20日,成立于2月28日的"林园私募基金"的累计净值增长率为27.74%。相比之下,同期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的净值增幅为57.05%。对此,林园感到"委屈",他解释深国投公布的净值是扣除特定费用后的净值,他本人也不愿意与公募基金进行攀比。
根据事先的约定,"林园私募基金"的净值,需要扣除固定信托报酬、托管费、投资顾问管理费、浮动信托报酬及特定信托计划利益。其中,固定信托报酬按信托计划资产总值的0.75%/年收取。若某估值基准日计提浮动信托报酬及特定信托计划利益前的信托单位值高于历史最高信托单位净值,则在该估值基准日提取差额的3%作为受托人的浮动信托报酬。
但在外界眼里,不论费用提取如何设定标准,都是以净值变化来论英雄的。如同上市公司赚钱多少,不能炫耀毛利,只看扣除各项税费、计提后的净利润。从4月18日公布的单位净值来看,"林园私募基金"是109.74元,较1月20日的160.05元跌落了31.43%。而同期的上证指数从5180.51点跌至3094.67点,调整幅度为40.26%。再拿"林园私募基金"与华夏大盘精选基金进行比较,同期的跌幅为26.56%。可见,大跌中的私募基金,发挥了机构投资规避风险的本色,但与公募基金相比仍难显优势。
当然,这种差异并非由于私募基金的经验问题。私募基金的投资顾问也不是"草莽英雄",不少人有过公募基金的管理和操盘经历。5月15日由平安信托披露的数据显示,"从容投资一期"较3月31日上涨了7.36%,超过同期上证指数4.74%的涨幅。该私募基金由曾任上投摩根投资总监的吕俊掌门管理,而吕俊在业界有"基金牛人"之称。
上投摩根前基金经理唐建的"老鼠仓"丑闻曝光后,把吕俊一度推上风口浪尖,后者于去年8月辞去投资总监,并一度不再公开场合露面。直到今年1月的一个论坛活动上,吕俊以上海从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的身份亮相,向外界证实其转战私募基金。在自己名为"从容取舍"的博客中,吕俊透露他之所以给公司取这样的名字,是"感觉这两个字与我多年的投资心得相吻合,也是我不断寻求和修炼的一种境界。"
据吕俊自述,当年他先在国泰基金,踏踏实实跑了2年上市公司,形成了价值投资研究方法。被任命为基金金盛的基金经理时,他已对基金的运作充满信心,一年之后,金盛从绩差跃升到全国前列;接手国泰金鹰这只开放式基金之后,仅用一年时间将金鹰绩差的成绩,改变成五星基金,其中还有半年时间是用来调仓,改变前任留下的仓位。
对投资者来说,选择一家合适的私募基金,需要判断"取舍"。持有私募基金后,则希望在股市博弈中应对"从容"。就目前的信托私募基金来说,由于受到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投资门槛的要求,大多需要一次性投资200至300万元以上。如此规模的资金投入,在银行财富管理中也不算一个小数字。可以说,私募基金是在帮助高端客户寻求财富增值。这也意味着一旦出现投资损失,同样不是一个小数字。
新品销售被迫"放下身段"
从私募基金已有损失来看,让部分持有者难以"从容"。由于私募基金参与者的金额比较大,其赎回在公募基金中很可能属于巨额赎回行为。此外,私募基金还遭遇了新产品发行困局
"冰火两重天"的感觉,是私募基金持有者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深国投旗下的产品就近6个月的增长率而言,表现最好的"星石"系列1期、2期、3期,增长率为6.5%左右;表现最差的"红山"系列1期、2期及"尚诚",累计下跌约为38%左右。
"红山"系列由深圳红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作为投资顾问,该公司董事长李雅非是一员女将。据公司网站介绍,李雅非1989年起从业证券市场投资,至今个人证券投资收益超过10000倍。但可惜的是,成立于去年9月6日的"红山"系列两款产品,今年4月18日的净值分别跌至63.17元和64.06元,至今还没有找到赚钱的感觉。
另一批私募基金则被股市折腾得"回到解放前",例如,深国投"尚诚"成立于去年3月28日,今年4月18日的单位净值跌至104.52元。该产品今年1月18日曾攀至176.36元,但短短3个月间就差点把去年牛市的收益全部"抹掉"。
从私募基金已有损失来看,让部分持有者难以"从容"。私募基金大多设立了半年或一年的封闭期,此后每月设有1个或2个开放日,客户可以办理赎回。巨额赎回的最糟糕结果,就是导致信托计划被终止清算。例如,"林园私募基金"约定信托计划终止的条件之一,包括"信托计划资产总值连续一年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或"全体委托人申请全部赎回信托单位"。
深国投人士向媒体承认,"阳光私募产品的客户最近赎回确实比以前多。"有私募基金透露,某管理1亿左右规模的私募基金,近期被赎回20多份,累计有2000多万元。
沪上一证券分析师对笔者说,私募产品不同于公募基金,产品运作缺乏透明度,外界很难掌握准确的申购与赎回数据。但在股市出现较大跌幅及遭遇巨额浮亏后,难免有投资者办理赎回。由于私募基金参与者的金额比较大,其赎回在公募基金中很可能属于巨额赎回行为。
他认为,不少私募基金倡导中长期投资,以"龟兔赛跑"作为投资理念,但投资者是否与其理念相吻合,对私募基金来说是一大考验。私募与公募最大的不同是没有繁杂的程序,买卖股票的决策过程更快,投资者寄希望其能更果断地捕捉到牛股。可问题在于,私募基金迄今尚未充分显示出大幅超越公募基金的盈利能力;而且,流动性风险明显大于公募基金。因此看来,私募基金持有者"改投"公募基金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据介绍,私募基金的流动性风险,一是封闭期漫长,二是并非每个工作日开放赎回。假如那些去年牛市中看到过账面收益的持有者,待封闭期结束后发现自己"白干一年",势必感到心疼。而且,私募基金的参与门槛较高,其巨额赎回容易带来另一种流动性风险,即因为需要应对赎回,而打乱了私募基金原来的持有计划,甚至在熊市中被迫"割肉"。这样的话,对赎回和继续持有的投资者来说,都不是一件好事。
祸不单行的是,私募基金还遭遇了新产品发行困局。与去年"蜂拥而入"时相比,如今只能主动"放下身段"。深国投发行的"泰石1期",将信托计划的每份最低认购金额由200万元调整为100万元,推介期截止日由5月19日延期至5月22日。这已是"泰石1期"第二次延期,该产品最初确定的发行结束日期为5月6日。
市场人士称,私募基金募集延期及降低资金门槛,足以反映出其销售难度。从总体趋势来看,阳光私募基金的发行数量出现了下降。今年1至4月的发行数量分别为26只、32只、28只和25只。5月份以来,只有9只私募基金露面发行。可以进一步推测,产品发行数量减少的同时,表明私募基金同时遭遇了募集金额锐减。
对私募基金来说,其私募性质决定了其熊市中的营销难度,它不能像公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计划那样加大营销力度,在市场上广为宣传。既然公募基金也有延长募集期,募集渠道有限的私募基金,势必在熊市中"着凉"程度更严重。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