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谈点数据 多看看公司
发表日期: 2008-05-17 00:00:00 来源: 中国证券报 作者: 余喆
□本报记者 余喆
不知从今年什么时候开始,基金经理都成了经济学家,开口闭口言必称宏观数据。仿佛不提到CPI、PPI,你都不好意思跟人说话。
诚然,宏观经济形势对今年的市场走向的确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基金经理投资的前提假设——牛市还是熊市,正是建立在对宏观经济走势判断的基础上,因为这一假设直接决定了基金经理进行大类资产配置的比例。这也在今年以来仓位策略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中得以佐证,那些仓位控制在较低水平的基金,业绩大多强于维持高仓位的基金。
另一方面,基金经理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研究宏观经济,对经济数据保持高度敏感,也反映出他们对于市场未来方向的迷茫。在市场从6000点滑落至3000点的过程中,高估值的风险已经得到比较充分的释放,市场对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下滑的预期也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在市场的调整中。但很多基金经理仍处在“劫后余生”的惶恐中,对市场走势毫无方向感。这时候,经济数据仿佛成了飘浮空中的基金经理们唯一可以抓到的东西,在这上面做文章或许可以减轻他们的失重感。
然而,经济数据真是解决方向感唯一的灵丹妙药吗?
显然不是。经济数据固然可以让基金经理掌握到一些宏观经济的脉络,但那毕竟已经是过去时的脉络,很难折射出未来的走势。自古以来,预测宏观经济走势都是件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远者如巴菲特这样的投资大师就从来不预测宏观经济;近者如年初众多经济学家也没有谁预测到今年通货膨胀形势如此严峻,大多还在纠缠着“翘尾因素”聊以自慰。巴菲特和经济学家尚且对预测宏观经济束手无策,基金经理又能比他们强到哪去?
那么基金经理就真的无法找到方向了么?
当然也不是。投资的本质依然是分享上市公司的成长,因此基金经理寻找方向的落脚点也必然回归到上市公司基本面上。无论是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向,还是大小非减持的影响,最终还是要反映到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上。而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上市公司对通货膨胀、成本上升等因素的敏感度不同,采取的对策也不同,业绩表现最终也会出现差异。一个优秀的管理层如果能够在行业困境的情况下加强管理、提高质量,甚至收购兼并,困境反而能成为企业腾飞的契机。正如中信证券在股市低迷、券商大量倒闭的情况下独善其身,最终上演了一出“剩者为王”的好戏;又如经历宏观经济几度沉浮,仍有万科、招行、苏宁电器等公司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最终为其投资者奉献了丰厚的回报。选择好的公司,始终是取得投资成功的不二法门。
尽管我国经济面临通胀加剧、出口困境等种种不利因素,但庞大的国内市场、充沛的人力资源仍将是支撑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还看不到中国经济衰退的迹象。有了这样一个大前提,基金经理不妨少谈点数据,多研究上市公司。
与市场不同,方能走在市场的前面。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