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户认购低迷新基金发行注水
发表日期: 2008-05-12 09:22:09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 刘宇辉
2.48亿,延长了募集期的天治创新基金还是创出开放式基金首募规模新低。 散户认购新基金的意愿降到了冰点 , 有消息称,一家中等规模的基金公司发行20天才卖出4000万。基金公司为了能让新基金顺利成立,并保住公司的“面子”,下大力气动用各种资源手段力促基金销售, 机构、股东纷纷为新基金发行“抬轿”。
机构、股东为新基金“抬轿”
记者从采访中得知,今年基金发行中“注水”情况较为普遍,出现了较多的关系销售,根据以往的经验,一旦打开赎回,相当一部分资金可能会逃之夭夭。
北京正在发新基金的一家公司的市场总监告诉记者,为了使新基金尽快达到成立要求,公司几乎动用了所有能利用的资源和人脉,股东、公司员工、其他的长期合作方和利益相关方都会被动员来买基金。另外,对保险公司等大型投资机构的拜访和公关也是必须的,毕竟他们手握重金。
在散户认购意愿接近冰点的时候,大股东和机构勇敢站出来,“抬着基金过河”,成了一些新基金的最大买家,一只4月份成立的债券基金户均认购额高达35.87万元,创下债券基金首发户均认购额的最高规模,据知情人士了解,这家公司的大股东就认购了其中的大部分。
对比去年发行的新基金,今年新成立的基金已经显示出非常明显的机构化倾向。最近成立的两只股票型基金户均认购额分别达到12.6万和11.7万元,最新成立的债券型基金中有4只户均认购额超过10万元,其中有两只超过17万元。
机构为新基金发行的抬轿行为往往出现在市场低迷基金难卖的时候,来自对历年新基金发行情况的统计显示,在2002、2003和2005年,偏股型基金户均认购规模经常超过10万元,特别是在2005年,有多只偏股基金户均认购额突破十万元,天治优选、南方高增等基金户均销售额更是分别达到27万和21万元,而这些基金在成立后公布的持有人结构中大多是机构投资者。
“这就意味着,目前新基金发行中自然销售的成份非常少。”某基金研究人士说。
“受伤”基民不买账
上述市场总监认为,基民“旧伤未愈恐添新伤”是基金难卖的重要原因,据统计,去年7月下旬之后买入基金的投资者目前还处于亏损状态,那些在5000点上方买入的基民现在亏损更大,“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将近一年痛苦的投基经历使投资者普遍比较谨慎。
银行渠道也很受伤,由于去年下半年买入新基金的客户都赔了钱,客户经理也难说服客户再买基金。
近期股市因为政策性利好出现了大幅反弹,基金发行出现了一线转机,只可惜仓位高的老基金抢了新基金的风头。上海一家基金公司有关人士表示,随着大盘持续反弹,一些公司新基金的日认购量从前期的每天几十万增加到1000多万,不过,老基金放量更加明显,他们公司一只绩优基金最高时一天净申购额达到2亿元,自股市反弹以来规模已经增加了超过10亿份。
北京一家正在发行新基金的公司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形,这家公司市场部人士说,最近旗下老基金每天的申购量达到几千万元,而新基金认购量虽有增加,但不是很显著。“如果把申购老基金的份额转到新基金上,我们的新基金就不愁卖了。”这位人士苦笑着说。
新基金延长募集期
尽管对公司形象影响不好,一些公司还是通过延长募集期来增加销售额。上周益民多利、信诚蓝筹和富国天成三只基金先后宣布延长募集期限,加上4月份的天治先锋和银河优势,今年已经有五只新基金延期销售,其中,信诚蓝筹的募集截止日从5月9日拉长到5月30日,募集期足足增加了20多天。
上周一家大型公司宣布延长募集期让市场唏嘘不已,据这家公司有关人士解释,并非因为基金不够成立条件而延长募集期,主要是渠道的问题,最近这只新基金进入了一家大银行的销售渠道,需要时间来磨合。
北京一家本周将结束新基金募集的公司表示,之前也曾考虑过延长募集期,但经过与投研人员的沟通认为,目前市场大幅上涨和下跌都很难出现,延长募集期不会显著增加规模,公司希望新基金成立后通过做好投资业绩来吸引投资者,即使规模小也不再延期发行。
据了解,新基金第一次出现大面积延长募集期的情形是在2005年的熊市,由于当时股市极度低迷,先后有20只基金延长了募集期。2006年上半年有两只基金宣布延期。
新基金过多和销售遇冷使得一些早就拿到批文的基金公司迟迟不敢展开募集。其中,于3月中旬获得准生证的新世纪优选成长基金到现在还没有发行动作,”批而不发“已经达到两个月之久,在3月下旬获批的汇丰晋信2026和信达澳银精华灵活配置也在等待发行时机。
一些大公司表示,现在根本就不想发新基金了,只是没想到新基金这么快就获批了,这让大公司陷入两难境地,现在发基金不会对公司盈利有多大贡献,发得太少还会损害公司的良好形象。
郑重声明:
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投资者参考,与爱基金网无关。由于文中陈述文字并未经过证实,爱基金网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如果读者据此操作,或者向发表本文的机构进行咨询并听取其操作建议,风险自担。